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创新新闻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并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2024年BIRTV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论坛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介绍了四川广电在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渠道拓展、品牌塑造、资源整合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自媒体对广电传统内容生产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而我国一些自媒体在国际传播和社交平台也颇受瞩目。其中,就有来自四川的三位现象级代表——擅长传统文化叙事的李子柒、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丁真和在埃菲尔铁塔下表演武术的凌云。他们的视频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转赞评和关注度,而且用户评论绝大多数积极且正面,对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经过充分调研、综合研判和架构设计后,我们从话语体系的建构入手,以内容建设为重点和抓手,特别打造了“创设三大品牌+聚合一个平台”的“3+1模式”,发挥管理职能整合各种资源,加快人才建设,最后用技术赋能精准传播。
一、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表达融通中外,借力头部博主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探索用其他语言环境的用户听得懂看得懂的话语方式来进行表达。
一是寻求跨文化传播的契合点。视听产品将中华文化、四川故事与海外用户的媒介接受习惯、网络使用习惯、社交媒体表达特点等结合起来,探索可感可知可共振的符码,进行可沟通的精神共识,从而搭建可共享的话语空间。如在诸多仪式传播和节日传播的作品中,就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鼓励民间叙事的主体言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向全世界展示和诠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依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吸引力,鼓励各级播出机构和社会机构不拘形式、创新创作,以优质内容、传播效果论英雄。
二、创设国传三大品牌:用活动创品牌,产生聚合效应
国际传播需要品牌,品牌由活动逐渐形成,平台产生聚集效应,联合可以丰富内容。四川局重点打造了三个品牌。
一是打造“百部川扬”品牌。百部川扬是四川局主导、以短视频创作生产为抓手的一个内容生产品牌。这个活动从2021年开始,经过多年探索,仅今年就征集到作品3600多部,播放量达43亿次,不仅广受好评,还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为商标。活动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通过网络视听内容的征集、作品的遴选和扶持奖励,不仅让精品内容脱颖而出,而且让好作品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应,虽是内宣作品,不少内容也出海,带动了队伍能力的提升。
二是打造“神秘蜀韵”品牌。“神秘蜀韵”是我们打造的另一个具有国际传播特质的优质视听内容品牌。将人力、物力、财力聚焦于极富四川特点的“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选题,来创作有优秀文化特点、地方地域特色的好作品。该活动今年海外平台季度总播放量超11000余小时,点击量破2亿。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网曝光量超27亿人次。四川观察推出的《子曰》系列微短剧,在海外平台播放量超220万,并在纽约、巴黎、首尔等城市播出。这些作品都为“神秘蜀韵”品牌的树立作出了贡献。
三是创建“拍在四川”品牌。这是深度拓展影视产业服务的又一品牌。因为影视内容的出海也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通过系统化以及崭新的服务机制吸纳更多的影视项目、影视企业和影视剧组落地四川,拍出更生动和适合多语种传播的作品。
三、聚合一个视听平台:构建大视听生态,联动头部资源
在上述“三品牌”基础上,四川局进一步打造了“3+1”的大视听生态。
一是建设“视听四川”平台。将所有视听内容聚集到“视听四川”平台,既有效管理,又高效推广。目前,“视听四川”已经入驻广电总局“中国视听”,与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以及四川的天府融媒联合体相互赋能,构成四川大视听内容产业的科学立体规划与合理布局。
二是联动头部网络平台优质资源。为了聚内容出成果,我们与头部网络视听平台联合,共同打造“全球视野看四川”等活动,邀请各平台大V到四川采风、旅游,多渠道推出视听作品,以各种形式展现四川的新动态、新成果、新风貌。
四、发挥管理服务职能:推广“金熊猫”奖,整合各种资源
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局也充分发挥了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多个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是以“金熊猫”奖聚合国际影视资源。“金熊猫”奖永久落户四川,它是以影视为载体,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拓展与国际影视机构、知名媒体、市场主体的合作,打造国际性的影视品牌。四川提出了构建以“金熊猫”奖、国际传播重点基地为牵引的国际传播体系。我们积极实施金熊猫奖全球推广活动,在法国戛纳电视节、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东京国际电视节等宣推“金熊猫”奖和我省优质视听节目。如,在法国、英国推出纪录片《中法“漆”遇记》,讲述了漆器工匠的故事;联合墨西哥影视机构制作了《三星堆•金沙文明对话玛雅文明》多语种视频,将于今年下半年面向拉美地区传播。
二是以精品内容创作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在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网络视听司的指导支持下,我局将主办2024国际微短剧大赛,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征集作品,并将发布《中国微短剧国际传播发展研究报告》。与教育部深入合作并原创的多语种纪录片《中国高铁奇妙之旅》,将于今年10月在巴西电影节展映。该片用旅居成都17年的美国作家钟家睿(GarrettH.Jones)的视角,来讲述普通中国人与中国高铁的故事,让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被全世界感知。
三是以海外平台链接媒体对外合作资源。联合央广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凤凰卫视等10余家国内媒体的海外平台,创作展播优秀双语作品。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的传播矩阵,目前能够覆盖海外用户超过2000万,海外传播量破50亿;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在全球拥有6个国际友台关系,在境外10个国际主流电视媒体平台拥有固定播出时间,覆盖148个国家近10亿受众。
五、加快人才建设布局:设立省级智库,增加业务实训
人才是国际传播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一道与时俱进的新考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布局未来,在这方面我想分享一些我们的实践探索。
一是建设四川国际传播智库。邀请国际传播领域资深专家和领军人才组建四川国际传播专家委员会。建设国际传播青年专家工作室,把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二是增加国际传播业务培训。通过推优评优、创作活动、项目赛马和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各级各类国际传播从业人员业务素养。在四川也鼓励和支持民间网红、文化爱好者加入到国际传播的实践中。组建四川国际传播人才培育基地,制定交流、培训、实战流程。激活在川高校留学生、川籍在外留学生、海归人群的传播力量。多层次解决谁来传、传什么、怎么传的问题。
三是项目扶持带动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遴选扶持。四川省政府出台的《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省级财政每年拿出数亿元资金扶持和奖励精品力作,涵盖电视剧、网络剧、纪录片、动画片、广播剧等门类;四川省财政厅、省广电局等6个厅局实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对“百部川扬”和“神秘蜀韵”这两个网络视听传播活动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奖励。
四是鼓励参与海外合作交流。同时,我们也鼓励省内各级主流媒体积极参与海外交流,不仅向海外优秀同行和媒体机构学习,还相互交换媒介内容和分享发行渠道等,也通过与多个国家的媒介组织和机构合作拍片等方式,让公共外交在广电视听领域更加接地气,使四川的广电作品达到了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六、技术赋能精准传播:改进视听体验,加强用户研究
要完善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实现内宣外宣有效联动,势必要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的格局。在四川国际传播实践的探索之初,就强调了技术赋能。
一是鼓励媒介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特别鼓励四川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AIGC技术研发。以及鼓励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仿真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各种视听产品的生产中,在国际传播中给用户带来新的应用体验。
二是加强用户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与科研机构合作,在把握数智时代传播特点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不同国际社交平台的传播规律,深入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特点,特别针对重点国别和地区进行了精准施策,加速了与用户个体间的有效连接,努力打破跨文化传播中的藩篱,从而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国际传播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探索。可喜的是,跨行业、跨地域的国际传播合作与矩阵在四川已具雏形,也希望未来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贡献更多力量。
四川广电:讲好中国故事的四川探索与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创新新闻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并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2024年BIRTV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论坛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介绍了四川广电在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渠道拓展、品牌塑造、资源整合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自媒体对广电传统内容生产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而我国一些自媒体在国际传播和社交平台也颇受瞩目。其中,就有来自四川的三位现象级代表——擅长传统文化叙事的李子柒、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丁真和在埃菲尔铁塔下表演武术的凌云。他们的视频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转赞评和关注度,而且用户评论绝大多数积极且正面,对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经过充分调研、综合研判和架构设计后,我们从话语体系的建构入手,以内容建设为重点和抓手,特别打造了“创设三大品牌+聚合一个平台”的“3+1模式”,发挥管理职能整合各种资源,加快人才建设,最后用技术赋能精准传播。一、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表达融通中外,借力头部博主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探索用其他语言环境的用户听得懂看得懂的话语方式来进行表达。 一是寻求跨文化传播的契合点。视听产品将中华文化、四川故事与海外用户的媒介接受习惯、网络使用习惯、社交媒体表达特点等结合起来,探索可感可知可共振的符码,进行可沟通的精神共识,从而搭建可共享的话语空间。如在诸多仪式传播和节日传播的作品中,就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鼓励民间叙事的主体言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向全世界展示和诠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依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吸引力,鼓励各级播出机构和社会机构不拘形式、创新创作,以优质内容、传播效果论英雄。二、创设国传三大品牌:用活动创品牌,产生聚合效应 国际传播需要品牌,品牌由活动逐渐形成,平台产生聚集效应,联合可以丰富内容。四川局重点打造了三个品牌。 一是打造“百部川扬”品牌。百部川扬是四川局主导、以短视频创作生产为抓手的一个内容生产品牌。这个活动从2021年开始,经过多年探索,仅今年就征集到作品3600多部,播放量达43亿次,不仅广受好评,还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为商标。活动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通过网络视听内容的征集、作品的遴选和扶持奖励,不仅让精品内容脱颖而出,而且让好作品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应,虽是内宣作品,不少内容也出海,带动了队伍能力的提升。 二是打造“神秘蜀韵”品牌。“神秘蜀韵”是我们打造的另一个具有国际传播特质的优质视听内容品牌。将人力、物力、财力聚焦于极富四川特点的“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选题,来创作有优秀文化特点、地方地域特色的好作品。该活动今年海外平台季度总播放量超11000余小时,点击量破2亿。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网曝光量超27亿人次。四川观察推出的《子曰》系列微短剧,在海外平台播放量超220万,并在纽约、巴黎、首尔等城市播出。这些作品都为“神秘蜀韵”品牌的树立作出了贡献。 三是创建“拍在四川”品牌。这是深度拓展影视产业服务的又一品牌。因为影视内容的出海也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通过系统化以及崭新的服务机制吸纳更多的影视项目、影视企业和影视剧组落地四川,拍出更生动和适合多语种传播的作品。三、聚合一个视听平台:构建大视听生态,联动头部资源 在上述“三品牌”基础上,四川局进一步打造了“3+1”的大视听生态。 一是建设“视听四川”平台。将所有视听内容聚集到“视听四川”平台,既有效管理,又高效推广。目前,“视听四川”已经入驻广电总局“中国视听”,与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以及四川的天府融媒联合体相互赋能,构成四川大视听内容产业的科学立体规划与合理布局。 二是联动头部网络平台优质资源。为了聚内容出成果,我们与头部网络视听平台联合,共同打造“全球视野看四川”等活动,邀请各平台大V到四川采风、旅游,多渠道推出视听作品,以各种形式展现四川的新动态、新成果、新风貌。四、发挥管理服务职能:推广“金熊猫”奖,整合各种资源 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局也充分发挥了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多个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是以“金熊猫”奖聚合国际影视资源。“金熊猫”奖永久落户四川,它是以影视为载体,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拓展与国际影视机构、知名媒体、市场主体的合作,打造国际性的影视品牌。四川提出了构建以“金熊猫”奖、国际传播重点基地为牵引的国际传播体系。我们积极实施金熊猫奖全球推广活动,在法国戛纳电视节、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东京国际电视节等宣推“金熊猫”奖和我省优质视听节目。如,在法国、英国推出纪录片《中法“漆”遇记》,讲述了漆器工匠的故事;联合墨西哥影视机构制作了《三星堆•金沙文明对话玛雅文明》多语种视频,将于今年下半年面向拉美地区传播。 二是以精品内容创作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在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网络视听司的指导支持下,我局将主办2024国际微短剧大赛,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征集作品,并将发布《中国微短剧国际传播发展研究报告》。与教育部深入合作并原创的多语种纪录片《中国高铁奇妙之旅》,将于今年10月在巴西电影节展映。该片用旅居成都17年的美国作家钟家睿(GarrettH.Jones)的视角,来讲述普通中国人与中国高铁的故事,让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被全世界感知。 三是以海外平台链接媒体对外合作资源。联合央广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凤凰卫视等10余家国内媒体的海外平台,创作展播优秀双语作品。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的传播矩阵,目前能够覆盖海外用户超过2000万,海外传播量破50亿;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在全球拥有6个国际友台关系,在境外10个国际主流电视媒体平台拥有固定播出时间,覆盖148个国家近10亿受众。五、加快人才建设布局:设立省级智库,增加业务实训 人才是国际传播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一道与时俱进的新考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布局未来,在这方面我想分享一些我们的实践探索。 一是建设四川国际传播智库。邀请国际传播领域资深专家和领军人才组建四川国际传播专家委员会。建设国际传播青年专家工作室,把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二是增加国际传播业务培训。通过推优评优、创作活动、项目赛马和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各级各类国际传播从业人员业务素养。在四川也鼓励和支持民间网红、文化爱好者加入到国际传播的实践中。组建四川国际传播人才培育基地,制定交流、培训、实战流程。激活在川高校留学生、川籍在外留学生、海归人群的传播力量。多层次解决谁来传、传什么、怎么传的问题。 三是项目扶持带动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遴选扶持。四川省政府出台的《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省级财政每年拿出数亿元资金扶持和奖励精品力作,涵盖电视剧、网络剧、纪录片、动画片、广播剧等门类;四川省财政厅、省广电局等6个厅局实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对“百部川扬”和“神秘蜀韵”这两个网络视听传播活动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奖励。 四是鼓励参与海外合作交流。同时,我们也鼓励省内各级主流媒体积极参与海外交流,不仅向海外优秀同行和媒体机构学习,还相互交换媒介内容和分享发行渠道等,也通过与多个国家的媒介组织和机构合作拍片等方式,让公共外交在广电视听领域更加接地气,使四川的广电作品达到了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六、技术赋能精准传播:改进视听体验,加强用户研究 要完善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实现内宣外宣有效联动,势必要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的格局。在四川国际传播实践的探索之初,就强调了技术赋能。 一是鼓励媒介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特别鼓励四川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AIGC技术研发。以及鼓励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仿真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各种视听产品的生产中,在国际传播中给用户带来新的应用体验。 二是加强用户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与科研机构合作,在把握数智时代传播特点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不同国际社交平台的传播规律,深入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特点,特别针对重点国别和地区进行了精准施策,加速了与用户个体间的有效连接,努力打破跨文化传播中的藩篱,从而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国际传播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探索。可喜的是,跨行业、跨地域的国际传播合作与矩阵在四川已具雏形,也希望未来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贡献更多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创新新闻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并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2024年BIRTV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论坛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介绍了四川广电在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渠道拓展、品牌塑造、资源整合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自媒体对广电传统内容生产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而我国一些自媒体在国际传播和社交平台也颇受瞩目。其中,就有来自四川的三位现象级代表——擅长传统文化叙事的李子柒、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丁真和在埃菲尔铁塔下表演武术的凌云。他们的视频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转赞评和关注度,而且用户评论绝大多数积极且正面,对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经过充分调研、综合研判和架构设计后,我们从话语体系的建构入手,以内容建设为重点和抓手,特别打造了“创设三大品牌+聚合一个平台”的“3+1模式”,发挥管理职能整合各种资源,加快人才建设,最后用技术赋能精准传播。
一、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表达融通中外,借力头部博主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探索用其他语言环境的用户听得懂看得懂的话语方式来进行表达。
一是寻求跨文化传播的契合点。视听产品将中华文化、四川故事与海外用户的媒介接受习惯、网络使用习惯、社交媒体表达特点等结合起来,探索可感可知可共振的符码,进行可沟通的精神共识,从而搭建可共享的话语空间。如在诸多仪式传播和节日传播的作品中,就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鼓励民间叙事的主体言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向全世界展示和诠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依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吸引力,鼓励各级播出机构和社会机构不拘形式、创新创作,以优质内容、传播效果论英雄。
二、创设国传三大品牌:用活动创品牌,产生聚合效应
国际传播需要品牌,品牌由活动逐渐形成,平台产生聚集效应,联合可以丰富内容。四川局重点打造了三个品牌。
一是打造“百部川扬”品牌。百部川扬是四川局主导、以短视频创作生产为抓手的一个内容生产品牌。这个活动从2021年开始,经过多年探索,仅今年就征集到作品3600多部,播放量达43亿次,不仅广受好评,还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为商标。活动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通过网络视听内容的征集、作品的遴选和扶持奖励,不仅让精品内容脱颖而出,而且让好作品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应,虽是内宣作品,不少内容也出海,带动了队伍能力的提升。
二是打造“神秘蜀韵”品牌。“神秘蜀韵”是我们打造的另一个具有国际传播特质的优质视听内容品牌。将人力、物力、财力聚焦于极富四川特点的“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选题,来创作有优秀文化特点、地方地域特色的好作品。该活动今年海外平台季度总播放量超11000余小时,点击量破2亿。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网曝光量超27亿人次。四川观察推出的《子曰》系列微短剧,在海外平台播放量超220万,并在纽约、巴黎、首尔等城市播出。这些作品都为“神秘蜀韵”品牌的树立作出了贡献。
三是创建“拍在四川”品牌。这是深度拓展影视产业服务的又一品牌。因为影视内容的出海也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通过系统化以及崭新的服务机制吸纳更多的影视项目、影视企业和影视剧组落地四川,拍出更生动和适合多语种传播的作品。
三、聚合一个视听平台:构建大视听生态,联动头部资源
在上述“三品牌”基础上,四川局进一步打造了“3+1”的大视听生态。
一是建设“视听四川”平台。将所有视听内容聚集到“视听四川”平台,既有效管理,又高效推广。目前,“视听四川”已经入驻广电总局“中国视听”,与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以及四川的天府融媒联合体相互赋能,构成四川大视听内容产业的科学立体规划与合理布局。
二是联动头部网络平台优质资源。为了聚内容出成果,我们与头部网络视听平台联合,共同打造“全球视野看四川”等活动,邀请各平台大V到四川采风、旅游,多渠道推出视听作品,以各种形式展现四川的新动态、新成果、新风貌。
四、发挥管理服务职能:推广“金熊猫”奖,整合各种资源
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局也充分发挥了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多个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是以“金熊猫”奖聚合国际影视资源。“金熊猫”奖永久落户四川,它是以影视为载体,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拓展与国际影视机构、知名媒体、市场主体的合作,打造国际性的影视品牌。四川提出了构建以“金熊猫”奖、国际传播重点基地为牵引的国际传播体系。我们积极实施金熊猫奖全球推广活动,在法国戛纳电视节、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东京国际电视节等宣推“金熊猫”奖和我省优质视听节目。如,在法国、英国推出纪录片《中法“漆”遇记》,讲述了漆器工匠的故事;联合墨西哥影视机构制作了《三星堆•金沙文明对话玛雅文明》多语种视频,将于今年下半年面向拉美地区传播。
二是以精品内容创作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在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网络视听司的指导支持下,我局将主办2024国际微短剧大赛,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征集作品,并将发布《中国微短剧国际传播发展研究报告》。与教育部深入合作并原创的多语种纪录片《中国高铁奇妙之旅》,将于今年10月在巴西电影节展映。该片用旅居成都17年的美国作家钟家睿(GarrettH.Jones)的视角,来讲述普通中国人与中国高铁的故事,让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被全世界感知。
三是以海外平台链接媒体对外合作资源。联合央广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凤凰卫视等10余家国内媒体的海外平台,创作展播优秀双语作品。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的传播矩阵,目前能够覆盖海外用户超过2000万,海外传播量破50亿;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在全球拥有6个国际友台关系,在境外10个国际主流电视媒体平台拥有固定播出时间,覆盖148个国家近10亿受众。
五、加快人才建设布局:设立省级智库,增加业务实训
人才是国际传播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一道与时俱进的新考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布局未来,在这方面我想分享一些我们的实践探索。
一是建设四川国际传播智库。邀请国际传播领域资深专家和领军人才组建四川国际传播专家委员会。建设国际传播青年专家工作室,把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二是增加国际传播业务培训。通过推优评优、创作活动、项目赛马和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各级各类国际传播从业人员业务素养。在四川也鼓励和支持民间网红、文化爱好者加入到国际传播的实践中。组建四川国际传播人才培育基地,制定交流、培训、实战流程。激活在川高校留学生、川籍在外留学生、海归人群的传播力量。多层次解决谁来传、传什么、怎么传的问题。
三是项目扶持带动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遴选扶持。四川省政府出台的《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省级财政每年拿出数亿元资金扶持和奖励精品力作,涵盖电视剧、网络剧、纪录片、动画片、广播剧等门类;四川省财政厅、省广电局等6个厅局实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对“百部川扬”和“神秘蜀韵”这两个网络视听传播活动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奖励。
四是鼓励参与海外合作交流。同时,我们也鼓励省内各级主流媒体积极参与海外交流,不仅向海外优秀同行和媒体机构学习,还相互交换媒介内容和分享发行渠道等,也通过与多个国家的媒介组织和机构合作拍片等方式,让公共外交在广电视听领域更加接地气,使四川的广电作品达到了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六、技术赋能精准传播:改进视听体验,加强用户研究
要完善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实现内宣外宣有效联动,势必要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的格局。在四川国际传播实践的探索之初,就强调了技术赋能。
一是鼓励媒介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特别鼓励四川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AIGC技术研发。以及鼓励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仿真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各种视听产品的生产中,在国际传播中给用户带来新的应用体验。
二是加强用户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与科研机构合作,在把握数智时代传播特点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不同国际社交平台的传播规律,深入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特点,特别针对重点国别和地区进行了精准施策,加速了与用户个体间的有效连接,努力打破跨文化传播中的藩篱,从而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国际传播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探索。可喜的是,跨行业、跨地域的国际传播合作与矩阵在四川已具雏形,也希望未来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