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今天推出的《观察:勇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纪录片高质量发展》,讲述中国纪录片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化使命中勇于担当作为,认真探讨和践行纪录片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两年来中国纪录片在记录文化传承、聚焦重大题材以及技术赋能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揭示纪录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为纪录片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
纪录片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观照社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两年来,中国纪录片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扣时代脉搏,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涌现一批兼具思想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国际传播价值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时代影像志”的独特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不断显现,主流舆论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当下重大节点主题主线纪录片创作理念发生转变,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概括的大片模式,而是将镜头瞄准生活,聚焦普通人的跌宕起伏的奋斗生涯,充满烟火气,如《加油!新时代》以小见大,展现时代风貌。《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形成人物与时代的紧密勾连,69个人物连缀成篇,在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故事中,回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砥砺岁月。
一、记录文化传承,展示中华文明特性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于我们而言,这种力量就根源于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
以宏阔人文视野,彰显中华文明内在逻辑。《习近平文化情缘》以10集微纪录片的形式,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华文化的深厚情缘,构建起一部“大文化观”的影像史诗。纪录片《何以中国》犹如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以考古学界“满天星斗”理论为叙事经纬,通过 230 余处遗址的实景拍摄与 40 万字学术资料的深度转化,在银幕上重构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演进图谱。纪录片《布达拉宫》第一季使用4K拍摄、3D与手绘动画结合、杜比视界呈现、原创音乐等创新表达,从历史、建筑、文物、艺术、人文民俗等方面,全方位展现布达拉宫这座文化瑰宝全貌,深度阐释其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具有史诗感、电影质感。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出发,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以“当下”叙述中华文明,在现实中找寻古老文明的时空链接。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中华》第一部《龙的传人》,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项最新考古科研成果为基础,解码文明基因,寻脉现代中国,讲述了中华先民从荒野求生到创造家园、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带领观众在亲切熟悉的土地上,完成一场新鲜陌生的文化醒觉之旅。
以生活化场景找寻情感记忆。纪录片《中国话》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梳理,深入到历史的进程中,深耕中华语言文明的脉络,以广阔的视角和具象化的表达,勾勒出跨越时空的语言图景,展示中国话的波澜壮阔与意义深远,弘扬语言之美。纪录片《寻色中国》系统梳理中国文化色彩谱系,讲述色彩背后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的生活趣味。
以历史实物跟踪展现重大历史进程的人物故事。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以个体折射时代,从民间的微观视角再读史实,以“家书”为引,讲述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两岸民族情感史,将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渊源、文化基因、亲情传统贯穿其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以小切口的人物故事和细节层层递进,纪实表达真实展现新时代普通人民百姓的奋斗历程。纪录片《大漠初心——彰武治沙群英纪事》聚焦“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生动展示了辽宁省彰武县几代治沙典型代表人物愿以白发换绿洲的大漠初心。《千万工程》全景展现浙江乡村20年蝶变,《大地锦绣》记录总书记考察过的贫困村巨变,通过鲜活故事让“乡村振兴”可感可知。
二、聚焦重大题材,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砥砺奋斗,取得很不平凡的发展成绩。这些不平凡的成绩都是纪录片行业值得挖掘的富矿。
聚焦原创性理论展现思想伟力。六集系列微纪录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的故事中,追寻新质生产力诞生的源头,从前沿领域的变革中,探索新质生产力未来的潜能。
聚焦重大发展战略展现时代精神。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指导下,河北广播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携手精心创制六集大型纪录片《京津冀·瓣瓣同心》,全景展现京津冀十年协同发展辉煌成就,用高屋建瓴的宏观笔触勾勒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展现了中国气派和时代力量。
聚焦中国提出的世界性重大倡议展现中国智慧。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系统梳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倡议的内涵外延和发展脉络,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表达逻辑,从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软联通”、民心相交“心相通”等不同角度,聚焦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互利共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聚焦中国经验展现国际传播能力。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国际版)》《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等一批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节目,通过“中西对话”的形式,由海外受众的角度,从习近平主席讲话引用的经典中阐释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以及中国政府在治国理政中的实践,获得热烈社会反响。《治水记》展现新时代治水实践,《中国探月》回望探月工程20年历程,彰显科技与生态成就。
在国际传播方面,还有诸多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纪录片案例。纪录片《邬达克》以斯洛伐克裔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人生故事为切入点,不仅讲述了邬达克个人的传奇经历,更通过他的建筑作品展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的丰富内涵,引发国际观众对历史与人文的思考,极大地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纪录片《珍爱之地》采用“直接电影”手法,客观记录新疆伊宁六星街社区多民族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现平凡生活中的烟火气和情感流动。在西方媒体对新疆存在诸多曲解的背景下,这部纪录片以真实和共情打破文化壁垒,成为对外媒有关不实指控的软性反驳,同时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细腻与和谐。
纪录片《零碳之路》聚焦中国“双碳”目标,通过国际摄影师和自然保护倡导者的视角,深入中国各地记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人们的故事。它以国际化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在绿色革命中的努力和成就,提升了内容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同时也与全球观众的关切相契合,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效果。
纪录片《一路相连·双城记》通过亲历者“在场”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深入到中国与外国合作的具体场景中。它以小见大,通过五个留学生的故事生动演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示了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机遇与福祉,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担当。
三、以技术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纪录片创作技术革新,同时推动叙事方式、创作理念的深刻变革,为实现从传统业态向创新驱动形态转型提供有效路径。纪录片在艺术表达上要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支撑,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超高清、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纪录片领域应用。探索短视频、竖屏、互动、动画等跨形态应用创新。
以融合传播,创新表达。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上新吧,福味》,通过探寻这些农产品生长地的多元地域文化,让乡土食材突破“口味舒适区”实现华丽变身,拍摄故事收录进同名书籍,推动农产品销售,有效助推当地农民增收。
以技术升级,提升视听体验。纪录片《上甘岭》运用微缩模型、三维模拟和虚拟动作捕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中国》第三季采用“绘画+动效”表现方式,用画笔描绘出那些存在于古老传说中的缥缈绮丽的人物与事件,通过CG技术赋予灵动的表现力。《航拍中国》第四季运用XR技术提升艺术感染力,使中国故事、中国表达释放更大影响力。
四、未来发展:多维度实现创新突破
面向未来,肩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重任的纪录片人,在国际传播领域承担着关键使命。为更好完成这一使命,纪录片行业亟需在多维度实现创新突破。
纪录片凭借独特的“真实”魅力,天然具有突破意识形态隔阂、促进跨文化沟通的优势。纪录片人需精准把握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接受习惯与兴趣点,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审美偏好,创作更具针对性、更能引发共鸣的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坚守文化使命与社会价值导向的同时,纪录片产业应积极探索良性商业模式。IP开发、衍生品销售、文旅融合及付费点播等模式,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不仅可实现纪录片的经济价值,更能为行业注入内生动力,推动长期稳定发展。例如,成功纪录片IP可延伸产业链;与文旅结合则能带动地方经济,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内容创作上,纪录片需深刻、生动地记录和诠释当代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与创造活力。敏锐捕捉快速变革时期丰富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变迁,以真实、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奋斗精神,向世界呈现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中国。
纪录片要更生动地展现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双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与审美,以创新形式呈现其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既有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随着CG、虚拟重现、AI生成等技术的应用,纪录片表现形式日益丰富。但运用新技术时,需恪守纪录片的“真实”生命线。清晰界定“再现”与“虚构”的边界,在增强表现力的同时,确保核心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维护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纪录片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相册”和“时代影像志”的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国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