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行业要闻

“光明影院”:一张广电视听助残文化服务的新名片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发布日期:2024-12-05 08:58

  
字体:【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12月2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民政部、中国残联组织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推进会。该项目自2022年9月22日开始,通过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专区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已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惠及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

 “光明影院”是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共同发起、推动的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公益项目。七年多来,8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制作了700多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赠给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该项目在视障用户群体中反响热烈,积极推动了党和国家残疾人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2021年,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电影院线、有线电视提供无障碍影视服务”。做好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光明影院”项目建设。

一、“光明影院”是体现广播电视三大属性的好服务、好产品

 广电总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把关心关爱残疾人、支持服务残疾人事业作为“春天的事业”,积极推进无障碍公共服务,颁布视听内容字幕制作标准,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有线电视服务,积极拓宽重温经典频道走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二三四”工作定位中,“光明影院”项目充分把握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意识形态、公共服务、技术产业三大属性,以高质量内容供给更好满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传播好党的声音直达基层群众;对接视障群体用户需求,提供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和好的服务;以先进技术赋能无障碍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打造“技术+公益”新质生产力。

二、“光明影院”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公共服务的新质生产力

 “光明影院”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广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推动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人工智能赋能内容制作、特殊群体视听内容操作感知,促进广电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为广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10月,经广电总局严格复评和终选,“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项目荣登2023年度“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视听消费新体验案例榜单。2024年3月,“光明影院”作为科技助残项目受邀参加首届汇爱科技展,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授予项目团队荣誉证书。

三、发挥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满怀打造“文化盲道”的助残初心,从2017年开始,学校与歌华有线、东方嘉影合作,发起、建设了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光明影院”项目,推动文化共享、缩小文化落差。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传媒专业教育三位一体、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广电资源转化为国家公益资源,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七年来,“光明影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标准化制作模式,中国传媒大学主创团队坚持“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确保讲述内容真实还原电影画面;在选片上,突破以往无障碍电影题材的局限,涉及众多类型,力求满足不同年龄段视障群体的需求。高校青年作为光明影院志愿团队的主体力量,在创作过程中既有专业支撑,又有澎湃活力,为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传播探索注入了浓郁的青春动力。

四、广电视听赋能残疾人群体公共服务的创新实践

 “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是广电网络首个在全国统一部署运营的公益类视听服务产品。根据视障用户特点,“光明影院”专区通过在影片对白和音响间隙插入对画面的声音讲述,让视障观众“看懂”电影。同时专区采用黑白高对比度的设计基调,一键观看的操作逻辑,每日推荐的编排理念,方便视障用户感知和使用。视障人士通过有线电视平台,输入身份证号码或残疾人证号码进行身份验证后,即可长期免费无障碍地欣赏当季热映大片。

 自项目启动上线以来,公益专区已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覆盖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受到视障用户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公益专区项目还带动了江苏有线“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重庆有线“智慧残联服务信息平台”、福建有线“残疾人专区‘爱心助残驿站’”等一系列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与深化推进。公益专区鲜明的差异化、精准化服务特点,有效满足了视障人群特殊的视听文化需求,填补了广电网络在特殊人群视听服务领域的空白,充分展现了中国广电“党媒政网”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担当。项目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逐步推进“光明影院”公益专区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在更好满足视障人群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智慧广电无障碍化服务的广泛普及和品质提升,为“助推文化共享、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广电力量。

 两年时间,“光明影院”直达基层、直通家庭、直抵人心,打通了“公益助盲 文化共享”最后一公里。这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社会信息平权、文化平权、参与平权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和广电行业的创新精神,还为视障群体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和丰富的视听内容服务。在未来,“光明影院”项目将继续发力,丰富内容供给、加快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为更多视障群体带来光明和希望。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光明影院”:一张广电视听助残文化服务的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4-12-05 08:58:43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朗读

“光明影院”:一张广电视听助残文化服务的新名片, 12月2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民政部、中国残联组织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推进会。该项目自2022年9月22日开始,通过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专区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已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惠及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 “光明影院”是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共同发起、推动的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公益项目。七年多来,8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制作了700多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赠给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该项目在视障用户群体中反响热烈,积极推动了党和国家残疾人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2021年,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电影院线、有线电视提供无障碍影视服务”。做好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光明影院”项目建设。一、“光明影院”是体现广播电视三大属性的好服务、好产品 广电总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把关心关爱残疾人、支持服务残疾人事业作为“春天的事业”,积极推进无障碍公共服务,颁布视听内容字幕制作标准,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有线电视服务,积极拓宽重温经典频道走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二三四”工作定位中,“光明影院”项目充分把握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意识形态、公共服务、技术产业三大属性,以高质量内容供给更好满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传播好党的声音直达基层群众;对接视障群体用户需求,提供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和好的服务;以先进技术赋能无障碍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打造“技术+公益”新质生产力。二、“光明影院”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公共服务的新质生产力 “光明影院”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广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推动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人工智能赋能内容制作、特殊群体视听内容操作感知,促进广电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为广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10月,经广电总局严格复评和终选,“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项目荣登2023年度“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视听消费新体验案例榜单。2024年3月,“光明影院”作为科技助残项目受邀参加首届汇爱科技展,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授予项目团队荣誉证书。三、发挥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满怀打造“文化盲道”的助残初心,从2017年开始,学校与歌华有线、东方嘉影合作,发起、建设了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光明影院”项目,推动文化共享、缩小文化落差。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传媒专业教育三位一体、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广电资源转化为国家公益资源,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七年来,“光明影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标准化制作模式,中国传媒大学主创团队坚持“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确保讲述内容真实还原电影画面;在选片上,突破以往无障碍电影题材的局限,涉及众多类型,力求满足不同年龄段视障群体的需求。高校青年作为光明影院志愿团队的主体力量,在创作过程中既有专业支撑,又有澎湃活力,为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传播探索注入了浓郁的青春动力。四、广电视听赋能残疾人群体公共服务的创新实践 “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是广电网络首个在全国统一部署运营的公益类视听服务产品。根据视障用户特点,“光明影院”专区通过在影片对白和音响间隙插入对画面的声音讲述,让视障观众“看懂”电影。同时专区采用黑白高对比度的设计基调,一键观看的操作逻辑,每日推荐的编排理念,方便视障用户感知和使用。视障人士通过有线电视平台,输入身份证号码或残疾人证号码进行身份验证后,即可长期免费无障碍地欣赏当季热映大片。 自项目启动上线以来,公益专区已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覆盖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受到视障用户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公益专区项目还带动了江苏有线“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重庆有线“智慧残联服务信息平台”、福建有线“残疾人专区‘爱心助残驿站’”等一系列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与深化推进。公益专区鲜明的差异化、精准化服务特点,有效满足了视障人群特殊的视听文化需求,填补了广电网络在特殊人群视听服务领域的空白,充分展现了中国广电“党媒政网”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担当。项目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逐步推进“光明影院”公益专区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在更好满足视障人群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智慧广电无障碍化服务的广泛普及和品质提升,为“助推文化共享、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广电力量。 两年时间,“光明影院”直达基层、直通家庭、直抵人心,打通了“公益助盲 文化共享”最后一公里。这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社会信息平权、文化平权、参与平权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和广电行业的创新精神,还为视障群体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和丰富的视听内容服务。在未来,“光明影院”项目将继续发力,丰富内容供给、加快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为更多视障群体带来光明和希望。

12月2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民政部、中国残联组织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推进会。该项目自2022年9月22日开始,通过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专区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已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惠及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

 “光明影院”是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共同发起、推动的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公益项目。七年多来,8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制作了700多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赠给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该项目在视障用户群体中反响热烈,积极推动了党和国家残疾人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2021年,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电影院线、有线电视提供无障碍影视服务”。做好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光明影院”项目建设。

一、“光明影院”是体现广播电视三大属性的好服务、好产品

 广电总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把关心关爱残疾人、支持服务残疾人事业作为“春天的事业”,积极推进无障碍公共服务,颁布视听内容字幕制作标准,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有线电视服务,积极拓宽重温经典频道走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二三四”工作定位中,“光明影院”项目充分把握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意识形态、公共服务、技术产业三大属性,以高质量内容供给更好满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传播好党的声音直达基层群众;对接视障群体用户需求,提供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和好的服务;以先进技术赋能无障碍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打造“技术+公益”新质生产力。

二、“光明影院”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公共服务的新质生产力

 “光明影院”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广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推动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人工智能赋能内容制作、特殊群体视听内容操作感知,促进广电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为广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10月,经广电总局严格复评和终选,“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项目荣登2023年度“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视听消费新体验案例榜单。2024年3月,“光明影院”作为科技助残项目受邀参加首届汇爱科技展,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授予项目团队荣誉证书。

三、发挥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满怀打造“文化盲道”的助残初心,从2017年开始,学校与歌华有线、东方嘉影合作,发起、建设了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光明影院”项目,推动文化共享、缩小文化落差。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传媒专业教育三位一体、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广电资源转化为国家公益资源,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七年来,“光明影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标准化制作模式,中国传媒大学主创团队坚持“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确保讲述内容真实还原电影画面;在选片上,突破以往无障碍电影题材的局限,涉及众多类型,力求满足不同年龄段视障群体的需求。高校青年作为光明影院志愿团队的主体力量,在创作过程中既有专业支撑,又有澎湃活力,为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传播探索注入了浓郁的青春动力。

四、广电视听赋能残疾人群体公共服务的创新实践

 “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是广电网络首个在全国统一部署运营的公益类视听服务产品。根据视障用户特点,“光明影院”专区通过在影片对白和音响间隙插入对画面的声音讲述,让视障观众“看懂”电影。同时专区采用黑白高对比度的设计基调,一键观看的操作逻辑,每日推荐的编排理念,方便视障用户感知和使用。视障人士通过有线电视平台,输入身份证号码或残疾人证号码进行身份验证后,即可长期免费无障碍地欣赏当季热映大片。

 自项目启动上线以来,公益专区已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覆盖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受到视障用户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公益专区项目还带动了江苏有线“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重庆有线“智慧残联服务信息平台”、福建有线“残疾人专区‘爱心助残驿站’”等一系列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与深化推进。公益专区鲜明的差异化、精准化服务特点,有效满足了视障人群特殊的视听文化需求,填补了广电网络在特殊人群视听服务领域的空白,充分展现了中国广电“党媒政网”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担当。项目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逐步推进“光明影院”公益专区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在更好满足视障人群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智慧广电无障碍化服务的广泛普及和品质提升,为“助推文化共享、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广电力量。

 两年时间,“光明影院”直达基层、直通家庭、直抵人心,打通了“公益助盲 文化共享”最后一公里。这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社会信息平权、文化平权、参与平权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和广电行业的创新精神,还为视障群体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和丰富的视听内容服务。在未来,“光明影院”项目将继续发力,丰富内容供给、加快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为更多视障群体带来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