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行业要闻

以短视频助力中国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发布日期:2025-01-03 08:59

  
字体:【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近年来,全球媒介发展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视频化和智能化等趋势。短视频的兴起,不仅激活了平台、媒体、普通民众新一轮的内容创作热情、丰富了媒体传播价值,更颠覆性地带动了多领域发展,成为国际传播重要形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国际舆论场也面临新形势新特点。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更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握国际传播的新内涵和新要求,答好国际传播时代之题,变得尤为重要。

在不断创新国际传播方式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国际传播的初心和使命:既要为中国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利我”,也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利他”。只有找到契合人类共同价值的、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挖掘并有技巧地讲述能入眼入脑入心的好故事,根据受众需求不断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推出更多符合跨文化传播规律的精品短视频产品,才能满足海外目标受众的需求,才能提高传播实效。

一、短视频行业发展持续繁荣,社交平台是短视频国际传播主要阵地

2023年以来,短视频创作在国内抖音、快手、视频号三大主要平台,海外脸书Facebook、优兔YouTube、抖音海外版TikTok等社交平台上持续繁荣。短小精悍、信息量丰富、形态各异的内容进一步满足全球各年龄层用户新闻获取、观点分享、娱乐休闲等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海外知名社交媒体管理平台HootSuite和全球社交营销代理机构We are social共同推出的《2023年10月全球数字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到49.5亿人,全球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为2小时24分钟。全球18岁以上人群中,80.8%的人使用社交媒体。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观察报告显示,2023年来自脸书的新闻网站流量下降了48%,来自推特的流量下降了27%。以Tik 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逐步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类资讯的重要渠道。中国“出海”的短视频平台正逐步打破欧美在国际话语权力上的垄断,向全球市场扩展,为中华文化和文旅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

国际传播在受众对象、传播目的、内容表达等方面均有其独特性,必须尊重国际传播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规律,生动立体多彩地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策略,加快构建起以短视频为主要媒介形式的“对外数字话语体系”,做到“用户到哪里,我们的传播就前置到哪里”。

二、从内容逻辑出发,以短视频为抓手做好中国叙事建设,提高国际话语诠释能力,提高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准确性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认为,“东方崛起,西方衰落”的文化趋势是中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外宣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全球公众舆论中产生了明显的正面效果。“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CGTN新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提出了“三个转化”的尝试,包括把“政治政策宣传”转化为“公共政策解读”,把“主题主线成就宣传”转化成“社会民生报道”,把“国内舆论监督”转化成“深度调查性报道”等。在“三个转化”指导下,CGTN新媒体在短视频产品中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赢得海外平台的高流量和网民的好感度。

国外一项比较中美两国官方媒体国际传播真实效果的实验研究显示,CGTN以呈现发展绩效为主的国际传播模式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该研究创建了两个专题语料库,一个包括CGTN优兔平台官方频道上发布的19791个视频,另一个则以美国国务院平台ShareAmerica上的1117个视频为基础。整体来看,CGTN 的国际传播效果更为显著:在接触过其提供的相关视频内容后,六大洲19个国家的6272名受访者对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作为世界领袖的认可与支持率分别增加了41%、30%和26%;受众更倾向于支持“中国模式”的绩效展现;CGTN 发布的中国经济成就相关的视频,对受众提高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认可度有显著效果。

(一)主题主线类找准落脚点,对外宣介中国治国理政方略、树立中国形象

传统政治类视频报道多以宏大自述、单向输出居多,新媒体时代更注重海外受众的情感认同和共情共鸣,使用平等的视点、贴近受众的视角、问题导向的切入,更有利于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从而将宏大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相联系,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在相关报道的设计上,CGTN注重突出整体内容的故事性,强化内容的海外贴近性和个性化,运用国际受众易接受的话语风格,对中国治国理政思想进行社交化改写和故事化呈现,力争建设成为在海外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媒体品牌。

例如,CGTN新媒体依托自建全球拍客网络,在疫情期间持续推出的《全球守护者》系列短视频,以短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以疫情下的动人故事为主线,体现新冠疫情下的每个人都是这场无声战役的一份子,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放大全球一道共克时艰的高尚精神。系列视频采用海外受众听得懂、看得明、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讲述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故事,同时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形象展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对外精准传递中国“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

(二)政策解读类视频定位共同心理落点,引导海外受众缩小文化折扣,扩大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感知和认同

国际传播工作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寻找共同话题和共同价值,才能促进“共同体”叙事和共情传播。在国际传播领域,虽然个体认知、东西方意识形态等仍存在明显差异,但人类情感和需求是有共通之处的。回应叙事过多,容易给受众留下硬性说明和强势议论的不好印象。通过客观、完整、找共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具有同理心的阐释,才能引导更多海外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因此需要设计全人类易于理解且乐于接受的叙事框架和逻辑,以共同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基本诉求去丰富我们的故事,去讲述我们的故事。

对扶贫、反恐、气候、医疗等具有共性、契合和平与发展主题,需要多多构建共通的对话议题和场景,久久为功地拓展话题空间,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才能容易被理解和认同。例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CGTN新媒体记者和编辑发挥自身个性化专业优势及在各圈层的影响力,采用直播圆桌论坛、原创短视频等方式推出《朋友圈里聊两会》系列报道,探讨中国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等话题。邀请美洲、欧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近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大V领袖,就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等议题共话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系列内容为海外用户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真实成果,同时有力回击了外界的误读误解。在直播后剪辑的短视频亮点节目中,非洲嘉宾高度赞扬了中国所推动的平等合作模式,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国家实现现代化打开了思路,将助力非洲国家破解发展难题。

(三)整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文化叙事体系,向海外受众充分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理与中国价值,短视频更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结合的方式承载更多媒体元素,二者的有机融合配以国际化的表达,可以向海外受众充分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全世界人民追求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福祉出发,基于中华文明和中国实践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能被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突出共性、说明特点,避免把中国看作“异类”,使中国传统文化更贴近当代社会和年轻一代的需求,提高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3年,CGTN新媒体团队上线首款数字特展产品《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通过甄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等全球10家博物馆的近200幅传世之作,开发了中英文双语伴读交互网页,并融合艺术、考古、音乐、名物学、新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内容,让海外受众足不出户零距离感受中国文化。上线以来,被CNN旗下4个电视频道播出,产品获得全球阅读量1.46亿,还在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举办的第44届年度世界最佳新闻设计大赛中获得卓越作品奖。产品首次创新采用游戏产业Unity引擎开发古画艺术3D交互功能,呈现宋画人物的伴、伊、仕、伶、俚和仙六大主题群像,开辟了12集深度访谈短视频专栏《入画》,邀请重磅嘉宾专家解读经典诗画作品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力量,向全球受众深入浅出地解析典藏佳作背后的文化根基。

(四)以理论武装内容,以真相作为“武器”,努力打破现有美国及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舆论攻势

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在破除西方政治话语和叙事体系上,尤其是“民主与威权”的叙事上,中国媒体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带一路”、“和平”“发展”“文明”三大倡议等等,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话语,有了站在全球视野上的自主叙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是“可爱”“可敬”的基础,在澄清谬误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情况,就必须在叙事设计上有对象感。把中国故事讲好,需要用准确的数据和案例、生动的表达方式、真诚的阐述态度,将斗争类短视频视为沟通交流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空间。

海外舆论缺乏对中国民主制度的真正了解,尤其是对中国新疆、西藏等地区存有负面认知。CGTN新媒体推出了深度解读短视频,通过具体事例、年轻人视角,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深度解读中国的民主制度。《中国是如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民主自治的?》向对中国少数民族相关制度、人权问题缺乏了解的海外受众介绍中国是如何通过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民主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在中国,一位普通村民如何兑现手中的投票选举权》回顾在中国探索基层民主的路途上,普通村民是如何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四个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自治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惯于按民主的原则和程序办事的。

三、国际社会对华信息需求大,守住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底线、诠释好人类共同价值的短视频传播新模式具有更大传播力

CGTN新媒体在脸书、推特、优兔、TikTok这四个海外主要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大量网络原生内容,多样态、多渠道、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取得突出的传播效果。经过对2023年四个平台CGTN英语主账号视频观看量排名前10的爆款视频梳理如下:

借助大数据工具,深入挖掘用户行为数据等信息,分析以上四个表格内容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海外受众对涉华报道需求依旧旺盛,短视频在国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CGTN英语主账号四大海外社交平台上排名前10的视频帖文中,涉华新闻占比高达95%,内容领域涉及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文化、自然、突发新闻等;形式有音乐、体验、直播等。一方面说明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业态,已经步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诸多新态势,并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说明海外受众对中国相关报道的需求热度不减,CGTN已经成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二)讲述人的故事、正能量故事最有影响力

上述40条视频中,讲述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讲述发展成果故事的视频占比近65%。讲述社会发展进步、各领域重大成果、人民精神面貌的正面叙事,更容易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下获得海外受众共情、共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信度高、好感度强、避免单向炫耀或宣讲性的内容,才是精彩的故事。

(三)“短”是社交平台新闻消费的主要形态,“短”而不“空”是对创作者的考验

短视频已经形成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新的视听文化流,但时间的长短不能单方面决定故事性是否强大。以TikTok平台为例,排名前十的视频帖文时长平均仅为50秒,观看量排名第一的视频《亚洲推力最大!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考台试车成功》时长仅6秒。以上案例说明,时长虽短,但聚焦内容核心、叙事落点精准、牢牢把握受众,就能取得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四、短视频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短视频作为新媒体传播主形态和国际传播领域主引擎,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主动适应国际传播规律,提高国际传播实效。

一是兼顾以我为主和用户需求。互联网的注意力非常紧缺,要想抓住用户的心,需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规律,不同的海外平台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账号有不同的人设,不同区域、不同语种的粉丝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作为账号运营者、内容生产者,都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才可能有真正的入脑入心的国际传播效能,才能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我们需要调整“以我为主”的传统对外传播思维,针对海外受众的行为偏好、兴趣爱好,去找他们的平台、他们的阵地、他们的赛道。我们既要用“大水漫灌”策略制造“共场”,也要“精准滴灌”精细化运营与他们“共理”,更要去他们活跃的平台、去他们感兴趣的圈子、去他们的流量池中,和他们一起“共情”。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山东淄博烧烤、贵州“村BA”和“村超”、哈尔滨冰雪旅游等都因为短视频成为火爆全网甚至出圈海外的爆款热点,因为这些短视频发掘了最真实的互联网情绪,采用了最恰当的姿态语态、把握了最合适传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二是兼顾故事与叙事,提高国际传播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不缺好故事,但是时常因为使用的话语贫乏和不到位,导致出海的内容陷入“做了好事还挨骂”的困境。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倡议”就是很好的全球叙事,这里面有基于中国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也有站位全球视野之下的人类共通点。其次,要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体系。“好故事”既取决于讲什么,也取决于怎么讲,要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短视频受众特点,突出对外语态、Z世代表达,兼顾内容和叙事,兼顾对外传播需求和受众需求,建构全球叙事体系,以新的叙事框架和逻辑讲述我们的故事。

三是加强AI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2023年也被称为“AI元年”。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的生产已经不仅限于以往的拍摄、剪辑,由于AIGC的迅猛发展,媒体工作者可以利用AI技术极大缩短或完成剪辑、拼接、色彩调整、特效设计等原本较为繁复的编辑工作,从而有效减低制作成本,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同时,合成视频工具也不断涌现,AI技术将原本极为考验个人能力的单兵作战模式的采访制作,转化成为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转化生成为视频,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视频创作。在现行的媒体行业领域中,拥有巨大的应用场景,并潜力无限。

在选题策划阶段,AI工具可以释放创造力,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机器学习分析海量数据并提取其中元素,为以剪辑为主的编辑添加导演的标签,提供更广泛的创作方向。在内容生成阶段,AI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加个性化的内容,降低了技术门槛。通过使用AI 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视觉体验。CGTN新媒体面向全球青年推出的AI全流程作品《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哪吒传奇》,单贴便获得全球阅读量1291万。CGTN新媒体AI训练师团队利用AI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封神榜》中《哪吒闹海》故事情节,训练AIGC工具创作改编剧本,从剧本层面展现哪吒成长故事中中国价值观仁、孝、义的厚重内涵,将中华文化中的古典英雄故事进行国际传播。在内容呈现层面,通过从人物对白、音频驱动、场景可视化、场景动态化等方面深度结合AIGC工具赋能,风格致敬中国的敦煌、永乐宫壁画和民间年画的风格,将传统需要超过数月的制作周期缩短至一周。

四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国际传播新格局。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近年来,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短视频的海外传播渠道已经基本形成,传播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推动内容的多元化,有效激发海外网友共鸣,打破了意识形态隔阂,使海外网民能够平等地看待中国,接受中国发展。

结语: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标定了新方位新坐标新维度。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找到足够重要的话题,有形象力的选题,去应对、改变、颠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在短视频领域的耕耘,也要更加积极的寻找人类共同价值,挖掘不同文化与种族间的精神纽带,才能实现对外传播的新跨越。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以短视频助力中国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发布时间:2025-01-03 08:59:16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朗读

以短视频助力中国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近年来,全球媒介发展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视频化和智能化等趋势。短视频的兴起,不仅激活了平台、媒体、普通民众新一轮的内容创作热情、丰富了媒体传播价值,更颠覆性地带动了多领域发展,成为国际传播重要形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国际舆论场也面临新形势新特点。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更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握国际传播的新内涵和新要求,答好国际传播时代之题,变得尤为重要。在不断创新国际传播方式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国际传播的初心和使命:既要为中国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利我”,也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利他”。只有找到契合人类共同价值的、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挖掘并有技巧地讲述能入眼入脑入心的好故事,根据受众需求不断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推出更多符合跨文化传播规律的精品短视频产品,才能满足海外目标受众的需求,才能提高传播实效。一、短视频行业发展持续繁荣,社交平台是短视频国际传播主要阵地2023年以来,短视频创作在国内抖音、快手、视频号三大主要平台,海外脸书Facebook、优兔YouTube、抖音海外版TikTok等社交平台上持续繁荣。短小精悍、信息量丰富、形态各异的内容进一步满足全球各年龄层用户新闻获取、观点分享、娱乐休闲等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海外知名社交媒体管理平台HootSuite和全球社交营销代理机构We are social共同推出的《2023年10月全球数字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到49.5亿人,全球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为2小时24分钟。全球18岁以上人群中,80.8%的人使用社交媒体。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观察报告显示,2023年来自脸书的新闻网站流量下降了48%,来自推特的流量下降了27%。以Tik 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逐步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类资讯的重要渠道。中国“出海”的短视频平台正逐步打破欧美在国际话语权力上的垄断,向全球市场扩展,为中华文化和文旅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国际传播在受众对象、传播目的、内容表达等方面均有其独特性,必须尊重国际传播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规律,生动立体多彩地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策略,加快构建起以短视频为主要媒介形式的“对外数字话语体系”,做到“用户到哪里,我们的传播就前置到哪里”。二、从内容逻辑出发,以短视频为抓手做好中国叙事建设,提高国际话语诠释能力,提高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准确性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认为,“东方崛起,西方衰落”的文化趋势是中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外宣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全球公众舆论中产生了明显的正面效果。“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CGTN新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提出了“三个转化”的尝试,包括把“政治政策宣传”转化为“公共政策解读”,把“主题主线成就宣传”转化成“社会民生报道”,把“国内舆论监督”转化成“深度调查性报道”等。在“三个转化”指导下,CGTN新媒体在短视频产品中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赢得海外平台的高流量和网民的好感度。国外一项比较中美两国官方媒体国际传播真实效果的实验研究显示,CGTN以呈现发展绩效为主的国际传播模式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该研究创建了两个专题语料库,一个包括CGTN优兔平台官方频道上发布的19791个视频,另一个则以美国国务院平台ShareAmerica上的1117个视频为基础。整体来看,CGTN 的国际传播效果更为显著:在接触过其提供的相关视频内容后,六大洲19个国家的6272名受访者对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作为世界领袖的认可与支持率分别增加了41%、30%和26%;受众更倾向于支持“中国模式”的绩效展现;CGTN 发布的中国经济成就相关的视频,对受众提高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认可度有显著效果。(一)主题主线类找准落脚点,对外宣介中国治国理政方略、树立中国形象传统政治类视频报道多以宏大自述、单向输出居多,新媒体时代更注重海外受众的情感认同和共情共鸣,使用平等的视点、贴近受众的视角、问题导向的切入,更有利于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从而将宏大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相联系,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在相关报道的设计上,CGTN注重突出整体内容的故事性,强化内容的海外贴近性和个性化,运用国际受众易接受的话语风格,对中国治国理政思想进行社交化改写和故事化呈现,力争建设成为在海外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媒体品牌。例如,CGTN新媒体依托自建全球拍客网络,在疫情期间持续推出的《全球守护者》系列短视频,以短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以疫情下的动人故事为主线,体现新冠疫情下的每个人都是这场无声战役的一份子,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放大全球一道共克时艰的高尚精神。系列视频采用海外受众听得懂、看得明、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讲述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故事,同时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形象展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对外精准传递中国“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二)政策解读类视频定位共同心理落点,引导海外受众缩小文化折扣,扩大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感知和认同国际传播工作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寻找共同话题和共同价值,才能促进“共同体”叙事和共情传播。在国际传播领域,虽然个体认知、东西方意识形态等仍存在明显差异,但人类情感和需求是有共通之处的。回应叙事过多,容易给受众留下硬性说明和强势议论的不好印象。通过客观、完整、找共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具有同理心的阐释,才能引导更多海外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因此需要设计全人类易于理解且乐于接受的叙事框架和逻辑,以共同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基本诉求去丰富我们的故事,去讲述我们的故事。对扶贫、反恐、气候、医疗等具有共性、契合和平与发展主题,需要多多构建共通的对话议题和场景,久久为功地拓展话题空间,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才能容易被理解和认同。例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CGTN新媒体记者和编辑发挥自身个性化专业优势及在各圈层的影响力,采用直播圆桌论坛、原创短视频等方式推出《朋友圈里聊两会》系列报道,探讨中国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等话题。邀请美洲、欧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近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大V领袖,就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等议题共话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系列内容为海外用户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真实成果,同时有力回击了外界的误读误解。在直播后剪辑的短视频亮点节目中,非洲嘉宾高度赞扬了中国所推动的平等合作模式,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国家实现现代化打开了思路,将助力非洲国家破解发展难题。(三)整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文化叙事体系,向海外受众充分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理与中国价值,短视频更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结合的方式承载更多媒体元素,二者的有机融合配以国际化的表达,可以向海外受众充分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全世界人民追求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福祉出发,基于中华文明和中国实践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能被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突出共性、说明特点,避免把中国看作“异类”,使中国传统文化更贴近当代社会和年轻一代的需求,提高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023年,CGTN新媒体团队上线首款数字特展产品《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通过甄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等全球10家博物馆的近200幅传世之作,开发了中英文双语伴读交互网页,并融合艺术、考古、音乐、名物学、新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内容,让海外受众足不出户零距离感受中国文化。上线以来,被CNN旗下4个电视频道播出,产品获得全球阅读量1.46亿,还在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举办的第44届年度世界最佳新闻设计大赛中获得卓越作品奖。产品首次创新采用游戏产业Unity引擎开发古画艺术3D交互功能,呈现宋画人物的伴、伊、仕、伶、俚和仙六大主题群像,开辟了12集深度访谈短视频专栏《入画》,邀请重磅嘉宾专家解读经典诗画作品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力量,向全球受众深入浅出地解析典藏佳作背后的文化根基。(四)以理论武装内容,以真相作为“武器”,努力打破现有美国及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舆论攻势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在破除西方政治话语和叙事体系上,尤其是“民主与威权”的叙事上,中国媒体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带一路”、“和平”“发展”“文明”三大倡议等等,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话语,有了站在全球视野上的自主叙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是“可爱”“可敬”的基础,在澄清谬误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情况,就必须在叙事设计上有对象感。把中国故事讲好,需要用准确的数据和案例、生动的表达方式、真诚的阐述态度,将斗争类短视频视为沟通交流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空间。海外舆论缺乏对中国民主制度的真正了解,尤其是对中国新疆、西藏等地区存有负面认知。CGTN新媒体推出了深度解读短视频,通过具体事例、年轻人视角,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深度解读中国的民主制度。《中国是如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民主自治的?》向对中国少数民族相关制度、人权问题缺乏了解的海外受众介绍中国是如何通过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民主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在中国,一位普通村民如何兑现手中的投票选举权》回顾在中国探索基层民主的路途上,普通村民是如何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四个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自治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惯于按民主的原则和程序办事的。三、国际社会对华信息需求大,守住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底线、诠释好人类共同价值的短视频传播新模式具有更大传播力CGTN新媒体在脸书、推特、优兔、TikTok这四个海外主要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大量网络原生内容,多样态、多渠道、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取得突出的传播效果。经过对2023年四个平台CGTN英语主账号视频观看量排名前10的爆款视频梳理如下:借助大数据工具,深入挖掘用户行为数据等信息,分析以上四个表格内容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海外受众对涉华报道需求依旧旺盛,短视频在国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CGTN英语主账号四大海外社交平台上排名前10的视频帖文中,涉华新闻占比高达95%,内容领域涉及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文化、自然、突发新闻等;形式有音乐、体验、直播等。一方面说明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业态,已经步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诸多新态势,并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说明海外受众对中国相关报道的需求热度不减,CGTN已经成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二)讲述人的故事、正能量故事最有影响力上述40条视频中,讲述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讲述发展成果故事的视频占比近65%。讲述社会发展进步、各领域重大成果、人民精神面貌的正面叙事,更容易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下获得海外受众共情、共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信度高、好感度强、避免单向炫耀或宣讲性的内容,才是精彩的故事。(三)“短”是社交平台新闻消费的主要形态,“短”而不“空”是对创作者的考验短视频已经形成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新的视听文化流,但时间的长短不能单方面决定故事性是否强大。以TikTok平台为例,排名前十的视频帖文时长平均仅为50秒,观看量排名第一的视频《亚洲推力最大!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考台试车成功》时长仅6秒。以上案例说明,时长虽短,但聚焦内容核心、叙事落点精准、牢牢把握受众,就能取得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四、短视频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短视频作为新媒体传播主形态和国际传播领域主引擎,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主动适应国际传播规律,提高国际传播实效。一是兼顾以我为主和用户需求。互联网的注意力非常紧缺,要想抓住用户的心,需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规律,不同的海外平台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账号有不同的人设,不同区域、不同语种的粉丝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作为账号运营者、内容生产者,都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才可能有真正的入脑入心的国际传播效能,才能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我们需要调整“以我为主”的传统对外传播思维,针对海外受众的行为偏好、兴趣爱好,去找他们的平台、他们的阵地、他们的赛道。我们既要用“大水漫灌”策略制造“共场”,也要“精准滴灌”精细化运营与他们“共理”,更要去他们活跃的平台、去他们感兴趣的圈子、去他们的流量池中,和他们一起“共情”。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山东淄博烧烤、贵州“村BA”和“村超”、哈尔滨冰雪旅游等都因为短视频成为火爆全网甚至出圈海外的爆款热点,因为这些短视频发掘了最真实的互联网情绪,采用了最恰当的姿态语态、把握了最合适传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二是兼顾故事与叙事,提高国际传播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不缺好故事,但是时常因为使用的话语贫乏和不到位,导致出海的内容陷入“做了好事还挨骂”的困境。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倡议”就是很好的全球叙事,这里面有基于中国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也有站位全球视野之下的人类共通点。其次,要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体系。“好故事”既取决于讲什么,也取决于怎么讲,要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短视频受众特点,突出对外语态、Z世代表达,兼顾内容和叙事,兼顾对外传播需求和受众需求,建构全球叙事体系,以新的叙事框架和逻辑讲述我们的故事。三是加强AI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2023年也被称为“AI元年”。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的生产已经不仅限于以往的拍摄、剪辑,由于AIGC的迅猛发展,媒体工作者可以利用AI技术极大缩短或完成剪辑、拼接、色彩调整、特效设计等原本较为繁复的编辑工作,从而有效减低制作成本,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同时,合成视频工具也不断涌现,AI技术将原本极为考验个人能力的单兵作战模式的采访制作,转化成为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转化生成为视频,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视频创作。在现行的媒体行业领域中,拥有巨大的应用场景,并潜力无限。在选题策划阶段,AI工具可以释放创造力,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机器学习分析海量数据并提取其中元素,为以剪辑为主的编辑添加导演的标签,提供更广泛的创作方向。在内容生成阶段,AI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加个性化的内容,降低了技术门槛。通过使用AI 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视觉体验。CGTN新媒体面向全球青年推出的AI全流程作品《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哪吒传奇》,单贴便获得全球阅读量1291万。CGTN新媒体AI训练师团队利用AI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封神榜》中《哪吒闹海》故事情节,训练AIGC工具创作改编剧本,从剧本层面展现哪吒成长故事中中国价值观仁、孝、义的厚重内涵,将中华文化中的古典英雄故事进行国际传播。在内容呈现层面,通过从人物对白、音频驱动、场景可视化、场景动态化等方面深度结合AIGC工具赋能,风格致敬中国的敦煌、永乐宫壁画和民间年画的风格,将传统需要超过数月的制作周期缩短至一周。四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国际传播新格局。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近年来,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短视频的海外传播渠道已经基本形成,传播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推动内容的多元化,有效激发海外网友共鸣,打破了意识形态隔阂,使海外网民能够平等地看待中国,接受中国发展。结语: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标定了新方位新坐标新维度。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找到足够重要的话题,有形象力的选题,去应对、改变、颠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在短视频领域的耕耘,也要更加积极的寻找人类共同价值,挖掘不同文化与种族间的精神纽带,才能实现对外传播的新跨越。

近年来,全球媒介发展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视频化和智能化等趋势。短视频的兴起,不仅激活了平台、媒体、普通民众新一轮的内容创作热情、丰富了媒体传播价值,更颠覆性地带动了多领域发展,成为国际传播重要形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国际舆论场也面临新形势新特点。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更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握国际传播的新内涵和新要求,答好国际传播时代之题,变得尤为重要。

在不断创新国际传播方式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国际传播的初心和使命:既要为中国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利我”,也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利他”。只有找到契合人类共同价值的、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挖掘并有技巧地讲述能入眼入脑入心的好故事,根据受众需求不断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推出更多符合跨文化传播规律的精品短视频产品,才能满足海外目标受众的需求,才能提高传播实效。

一、短视频行业发展持续繁荣,社交平台是短视频国际传播主要阵地

2023年以来,短视频创作在国内抖音、快手、视频号三大主要平台,海外脸书Facebook、优兔YouTube、抖音海外版TikTok等社交平台上持续繁荣。短小精悍、信息量丰富、形态各异的内容进一步满足全球各年龄层用户新闻获取、观点分享、娱乐休闲等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海外知名社交媒体管理平台HootSuite和全球社交营销代理机构We are social共同推出的《2023年10月全球数字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到49.5亿人,全球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为2小时24分钟。全球18岁以上人群中,80.8%的人使用社交媒体。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观察报告显示,2023年来自脸书的新闻网站流量下降了48%,来自推特的流量下降了27%。以Tik 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逐步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类资讯的重要渠道。中国“出海”的短视频平台正逐步打破欧美在国际话语权力上的垄断,向全球市场扩展,为中华文化和文旅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

国际传播在受众对象、传播目的、内容表达等方面均有其独特性,必须尊重国际传播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规律,生动立体多彩地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策略,加快构建起以短视频为主要媒介形式的“对外数字话语体系”,做到“用户到哪里,我们的传播就前置到哪里”。

二、从内容逻辑出发,以短视频为抓手做好中国叙事建设,提高国际话语诠释能力,提高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准确性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认为,“东方崛起,西方衰落”的文化趋势是中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外宣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全球公众舆论中产生了明显的正面效果。“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CGTN新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提出了“三个转化”的尝试,包括把“政治政策宣传”转化为“公共政策解读”,把“主题主线成就宣传”转化成“社会民生报道”,把“国内舆论监督”转化成“深度调查性报道”等。在“三个转化”指导下,CGTN新媒体在短视频产品中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赢得海外平台的高流量和网民的好感度。

国外一项比较中美两国官方媒体国际传播真实效果的实验研究显示,CGTN以呈现发展绩效为主的国际传播模式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该研究创建了两个专题语料库,一个包括CGTN优兔平台官方频道上发布的19791个视频,另一个则以美国国务院平台ShareAmerica上的1117个视频为基础。整体来看,CGTN 的国际传播效果更为显著:在接触过其提供的相关视频内容后,六大洲19个国家的6272名受访者对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作为世界领袖的认可与支持率分别增加了41%、30%和26%;受众更倾向于支持“中国模式”的绩效展现;CGTN 发布的中国经济成就相关的视频,对受众提高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认可度有显著效果。

(一)主题主线类找准落脚点,对外宣介中国治国理政方略、树立中国形象

传统政治类视频报道多以宏大自述、单向输出居多,新媒体时代更注重海外受众的情感认同和共情共鸣,使用平等的视点、贴近受众的视角、问题导向的切入,更有利于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从而将宏大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相联系,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在相关报道的设计上,CGTN注重突出整体内容的故事性,强化内容的海外贴近性和个性化,运用国际受众易接受的话语风格,对中国治国理政思想进行社交化改写和故事化呈现,力争建设成为在海外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媒体品牌。

例如,CGTN新媒体依托自建全球拍客网络,在疫情期间持续推出的《全球守护者》系列短视频,以短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以疫情下的动人故事为主线,体现新冠疫情下的每个人都是这场无声战役的一份子,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放大全球一道共克时艰的高尚精神。系列视频采用海外受众听得懂、看得明、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讲述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故事,同时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形象展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对外精准传递中国“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

(二)政策解读类视频定位共同心理落点,引导海外受众缩小文化折扣,扩大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感知和认同

国际传播工作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寻找共同话题和共同价值,才能促进“共同体”叙事和共情传播。在国际传播领域,虽然个体认知、东西方意识形态等仍存在明显差异,但人类情感和需求是有共通之处的。回应叙事过多,容易给受众留下硬性说明和强势议论的不好印象。通过客观、完整、找共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具有同理心的阐释,才能引导更多海外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因此需要设计全人类易于理解且乐于接受的叙事框架和逻辑,以共同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基本诉求去丰富我们的故事,去讲述我们的故事。

对扶贫、反恐、气候、医疗等具有共性、契合和平与发展主题,需要多多构建共通的对话议题和场景,久久为功地拓展话题空间,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才能容易被理解和认同。例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CGTN新媒体记者和编辑发挥自身个性化专业优势及在各圈层的影响力,采用直播圆桌论坛、原创短视频等方式推出《朋友圈里聊两会》系列报道,探讨中国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等话题。邀请美洲、欧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近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大V领袖,就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等议题共话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系列内容为海外用户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真实成果,同时有力回击了外界的误读误解。在直播后剪辑的短视频亮点节目中,非洲嘉宾高度赞扬了中国所推动的平等合作模式,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国家实现现代化打开了思路,将助力非洲国家破解发展难题。

(三)整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文化叙事体系,向海外受众充分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理与中国价值,短视频更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结合的方式承载更多媒体元素,二者的有机融合配以国际化的表达,可以向海外受众充分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全世界人民追求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福祉出发,基于中华文明和中国实践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能被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突出共性、说明特点,避免把中国看作“异类”,使中国传统文化更贴近当代社会和年轻一代的需求,提高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3年,CGTN新媒体团队上线首款数字特展产品《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通过甄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等全球10家博物馆的近200幅传世之作,开发了中英文双语伴读交互网页,并融合艺术、考古、音乐、名物学、新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内容,让海外受众足不出户零距离感受中国文化。上线以来,被CNN旗下4个电视频道播出,产品获得全球阅读量1.46亿,还在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举办的第44届年度世界最佳新闻设计大赛中获得卓越作品奖。产品首次创新采用游戏产业Unity引擎开发古画艺术3D交互功能,呈现宋画人物的伴、伊、仕、伶、俚和仙六大主题群像,开辟了12集深度访谈短视频专栏《入画》,邀请重磅嘉宾专家解读经典诗画作品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力量,向全球受众深入浅出地解析典藏佳作背后的文化根基。

(四)以理论武装内容,以真相作为“武器”,努力打破现有美国及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舆论攻势

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在破除西方政治话语和叙事体系上,尤其是“民主与威权”的叙事上,中国媒体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带一路”、“和平”“发展”“文明”三大倡议等等,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话语,有了站在全球视野上的自主叙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是“可爱”“可敬”的基础,在澄清谬误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情况,就必须在叙事设计上有对象感。把中国故事讲好,需要用准确的数据和案例、生动的表达方式、真诚的阐述态度,将斗争类短视频视为沟通交流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空间。

海外舆论缺乏对中国民主制度的真正了解,尤其是对中国新疆、西藏等地区存有负面认知。CGTN新媒体推出了深度解读短视频,通过具体事例、年轻人视角,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深度解读中国的民主制度。《中国是如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民主自治的?》向对中国少数民族相关制度、人权问题缺乏了解的海外受众介绍中国是如何通过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民主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在中国,一位普通村民如何兑现手中的投票选举权》回顾在中国探索基层民主的路途上,普通村民是如何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四个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自治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惯于按民主的原则和程序办事的。

三、国际社会对华信息需求大,守住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底线、诠释好人类共同价值的短视频传播新模式具有更大传播力

CGTN新媒体在脸书、推特、优兔、TikTok这四个海外主要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大量网络原生内容,多样态、多渠道、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取得突出的传播效果。经过对2023年四个平台CGTN英语主账号视频观看量排名前10的爆款视频梳理如下:

借助大数据工具,深入挖掘用户行为数据等信息,分析以上四个表格内容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海外受众对涉华报道需求依旧旺盛,短视频在国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CGTN英语主账号四大海外社交平台上排名前10的视频帖文中,涉华新闻占比高达95%,内容领域涉及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文化、自然、突发新闻等;形式有音乐、体验、直播等。一方面说明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业态,已经步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诸多新态势,并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说明海外受众对中国相关报道的需求热度不减,CGTN已经成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二)讲述人的故事、正能量故事最有影响力

上述40条视频中,讲述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讲述发展成果故事的视频占比近65%。讲述社会发展进步、各领域重大成果、人民精神面貌的正面叙事,更容易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下获得海外受众共情、共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信度高、好感度强、避免单向炫耀或宣讲性的内容,才是精彩的故事。

(三)“短”是社交平台新闻消费的主要形态,“短”而不“空”是对创作者的考验

短视频已经形成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新的视听文化流,但时间的长短不能单方面决定故事性是否强大。以TikTok平台为例,排名前十的视频帖文时长平均仅为50秒,观看量排名第一的视频《亚洲推力最大!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考台试车成功》时长仅6秒。以上案例说明,时长虽短,但聚焦内容核心、叙事落点精准、牢牢把握受众,就能取得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四、短视频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短视频作为新媒体传播主形态和国际传播领域主引擎,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主动适应国际传播规律,提高国际传播实效。

一是兼顾以我为主和用户需求。互联网的注意力非常紧缺,要想抓住用户的心,需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规律,不同的海外平台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账号有不同的人设,不同区域、不同语种的粉丝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作为账号运营者、内容生产者,都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才可能有真正的入脑入心的国际传播效能,才能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我们需要调整“以我为主”的传统对外传播思维,针对海外受众的行为偏好、兴趣爱好,去找他们的平台、他们的阵地、他们的赛道。我们既要用“大水漫灌”策略制造“共场”,也要“精准滴灌”精细化运营与他们“共理”,更要去他们活跃的平台、去他们感兴趣的圈子、去他们的流量池中,和他们一起“共情”。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山东淄博烧烤、贵州“村BA”和“村超”、哈尔滨冰雪旅游等都因为短视频成为火爆全网甚至出圈海外的爆款热点,因为这些短视频发掘了最真实的互联网情绪,采用了最恰当的姿态语态、把握了最合适传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二是兼顾故事与叙事,提高国际传播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不缺好故事,但是时常因为使用的话语贫乏和不到位,导致出海的内容陷入“做了好事还挨骂”的困境。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倡议”就是很好的全球叙事,这里面有基于中国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也有站位全球视野之下的人类共通点。其次,要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体系。“好故事”既取决于讲什么,也取决于怎么讲,要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短视频受众特点,突出对外语态、Z世代表达,兼顾内容和叙事,兼顾对外传播需求和受众需求,建构全球叙事体系,以新的叙事框架和逻辑讲述我们的故事。

三是加强AI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2023年也被称为“AI元年”。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的生产已经不仅限于以往的拍摄、剪辑,由于AIGC的迅猛发展,媒体工作者可以利用AI技术极大缩短或完成剪辑、拼接、色彩调整、特效设计等原本较为繁复的编辑工作,从而有效减低制作成本,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同时,合成视频工具也不断涌现,AI技术将原本极为考验个人能力的单兵作战模式的采访制作,转化成为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转化生成为视频,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视频创作。在现行的媒体行业领域中,拥有巨大的应用场景,并潜力无限。

在选题策划阶段,AI工具可以释放创造力,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机器学习分析海量数据并提取其中元素,为以剪辑为主的编辑添加导演的标签,提供更广泛的创作方向。在内容生成阶段,AI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加个性化的内容,降低了技术门槛。通过使用AI 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视觉体验。CGTN新媒体面向全球青年推出的AI全流程作品《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哪吒传奇》,单贴便获得全球阅读量1291万。CGTN新媒体AI训练师团队利用AI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封神榜》中《哪吒闹海》故事情节,训练AIGC工具创作改编剧本,从剧本层面展现哪吒成长故事中中国价值观仁、孝、义的厚重内涵,将中华文化中的古典英雄故事进行国际传播。在内容呈现层面,通过从人物对白、音频驱动、场景可视化、场景动态化等方面深度结合AIGC工具赋能,风格致敬中国的敦煌、永乐宫壁画和民间年画的风格,将传统需要超过数月的制作周期缩短至一周。

四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国际传播新格局。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近年来,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短视频的海外传播渠道已经基本形成,传播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推动内容的多元化,有效激发海外网友共鸣,打破了意识形态隔阂,使海外网民能够平等地看待中国,接受中国发展。

结语: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标定了新方位新坐标新维度。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找到足够重要的话题,有形象力的选题,去应对、改变、颠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在短视频领域的耕耘,也要更加积极的寻找人类共同价值,挖掘不同文化与种族间的精神纽带,才能实现对外传播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