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行业要闻

  • 湖南津市:以标准化试点建设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效能

    2024-12-09 朗读

    湖南津市:以标准化试点建设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效能,  2023年6月,湖南省津市市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地区。津市市融媒体中心紧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总要求,坚持按照试点实施细则的要求完成试点建设的基本任务,抓好“广电惠民”示范点引领带动;创新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实现共建共享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津市样板”。创新建设举措,提升广电视听公共服务效能 (一)加强服务网络建设,走好城乡“一盘棋”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原则,津市市完成了全市7个乡镇服务站、49个行政村(社区)服务点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建成市级有管理机构、乡镇有网点支撑、行政村有专人负责的新时代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津市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微信小程序方便用户查询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站点,镇级站点配备全新电脑,在服务窗口设置“湘易办”APP体验区,进一步提高各服务网点的技术水平和服务管理。打造广电管家基层服务队伍,把有线电视、IPTV、OTT、应急广播等广播电视设施设备维护维修项目一并纳入基层服务点维修服务范围,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9月,常德首家湖南IPTV津市频道正式开通运行,开设12个点播节目板块,充分利用IPTV“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精准入户”的平台优势,围绕惠民服务、产业发展、应急管理三大方向,延伸广电公共服务触角,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二)构建高效便捷的广播传输覆盖网络,扩大群众受益面 目前,津市城乡光纤网络农村“户户通”全覆盖工程基本完成,可传输标清、高清、付费等电视频道175套,有线电视和IPTV用户达70530多户,每年为优抚、低保和特困对象等特殊群体减免收视费用近30万元。 津市将现有“村村响”广播系统升级为应急广播系统,实现省市镇村四级联通,建成市级应急广播指挥中心1处,镇街级广播站9个,村级广播室54个,终端1010个,日常管护确保广播终端在线率达到98%。 在4A景区重点区域加装音柱,利用应急广播终端实现对旅游景区的实时调度,拓展“应急广播+旅游服务”场景应用,实现广播与视频监控的深度融合,切实发挥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和社会综合治理的作用。深度融合津市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智慧广电+智慧渔政”应急广播视播一体平台,实现对城区澧水沿岸37公里范围水域的信息化监管,助推禁渔禁捕工作和防溺水工作。 (三)提升制播能力建设,打造精彩广电文化 为了与“文化自信”“对表”,津市将本土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和融入广播电视创作生产传播各个环节,让影像津市、智慧广电更广泛更深入地进千家万户,交流引进了包括时政、音乐、生活、健康等诸多内容丰富的5G智慧电台优秀节目。 围绕津市市委、市政府“6+3+1”重点工作,津市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强大合力,打造公共服务+文化新高地,以“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为主题,策划“津市达人汇”大型选秀活动,为津市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活动累计超100万人次观看。 建立《融媒体中心品牌工作室运营机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栏目工作室,打造“小编带你逛津市”“王子在现场”“小石话津市”“小苏的采访日记”“今天飞哪儿”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四)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效能 创新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业务承载形式,设立影音体验、文创展示、电商直播等区间,包含政务接待、市民打卡、惠民利民等多种功能,让群众共享广电融媒文化。 搭建广电公共服务电商直播平台,举办津市市“兰津有礼”超级主播大赛,助力津市好产品出圈出津,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电商”动力。 升级智慧广电展示大厅,以“智慧广电+旅游服务+城市管理”为重点,打造“津市美景美食文化地图”微信小程序,将津市的美食文化、人文历史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有机结合,把乡村振兴、红色教育融入文旅地图,实现津市全域旅游的精准营销,带动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津市样板”看广电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的建设经验 (一)着力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机制,明确建设任务、时间安排和资金保障。津市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出台《津市市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一批项目”,补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短板,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出台“一套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规范,保障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创新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实现共建共享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倾力推进智慧广电融合 津市最新上线两个微信小程序,一个用于定位全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方便用户查询服务站点;另一个用于拓展广电文旅服务场景应用,打造“智慧广电+文旅模式”。“智慧广电+党建”市、镇、村三级全覆盖,津市70%以上的大型会议、电视培训皆通过智慧广电信息平台完成;“智慧广电+智慧渔政”进一步提高各类行为识别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数字赋能守护青少年生命安全,助推提高渔政执法管理效能。 (三)全力丰富内容供给 津市融媒体中心积极适应可视化趋势,整合视频生产力量,组建品牌工作室,努力补齐视频生产短板,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报道: 《小编带你逛津市》全网阅读量超600万,从“游、食、住、干”展示津市文旅、特色美食、精致街区、园区发展的变化。《图说津市》专栏全网阅读量超百万,展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城市之美、奋斗之美。电视新闻《深耕“院士经济”高端智力驱动创新发展》获评2023年度湖南省广播电视奖二等奖;新媒体系列报道《小编带你逛津市国庆特别报道》获评2023年“新湖南云”县级融媒十大影响力作品;MV《光阴的故事》获评湖南省第九届网络原创视听节目三等奖。新闻专栏《我的幸福在这里》获评省局2023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评选扶持节目,大型纪录片《我和我的日子》获得省局2024年第一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点项目。

  • 凝心聚力 实干笃行 贵州省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取得新成效

    2024-12-06 朗读

    凝心聚力 实干笃行 贵州省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取得新成效, 2023年,贵州省广电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服务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强化正面宣传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一是核心宣传浓墨重彩。各级广电媒体和网络视听平台同频共振、协同发力,用心用情用功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组建贵州省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壮大宣传声势,有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二是主题宣传有声有色。精心策划、持续宣传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省两会等重要会议活动的宣传报道,生动鲜活、富有新意、深受好评。三是创新宣传出新出彩。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联合27个省共同打造IPTV“看中国”专区,覆盖全国超2亿户家庭,辐射人口约6亿。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系列报道《“村BA”为啥出圈?有点意思》获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四是国际传播亮点纷呈。国际文化交流节目《有朋自远方来》、国际传播短视频《叙非遗·寻找记忆》等作品在海外热播,纪录片《这一站,贵州》荣获2023年中美电视节“最佳电视纪录片”一等奖。贵州广播电视台与美国鹰龙传媒联办的“多彩贵州,桥连世界”专栏落地美国城市卫视,开展宣传交流合作。抓原创、出精品内容创作成果显著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推优展播等方式,推动精品创作。邀请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和上影集团、正午阳光等影视制作机构到贵州开展采风调研。打造“贵拍无忧”服务品牌,成立影视拍摄服务中心,服务影视制作团队40多批次。与广西、四川、云南、重庆共同举办“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视听公益广告大赛。32部作品在全国获奖评优。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在五大头部卫视和重点视听平台联合播出,全网累计传播量超过5亿,融合传播指数位居全国热播纪录片第一位。电视剧《丁宝桢》在总台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连续拿下收视率冠军。《利剑玫瑰》《春风化雨》《困战》等作品完成拍摄。坚持改革创新事业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中国(贵州)智慧广电科创园、东数西算贵阳至广州直连网项目、中国广电(贵州)数据中心等项目启动实施。二是广电5G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与贵州移动共建共享5G基站12.03万个,192商用放号61万,“智慧广电+”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广电网络公司参与建设运营的“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精彩亮相。三是电视频道高清化快速推进。贵州广播电视台、8个市级播出机构、39个县级播出机构的电视频道全部实现高清播出。四是公共服务巩固提升。省级应急广播平台正式运行,16个县完成应急广播建设任务,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累计建成应急广播省级平台1个、市级平台7个、县级平台87个,建成发布终端29.51万个,覆盖了87.9%的行政村和53%的自然村。黔西南州应急广播建管用一体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为全省应急广播管理运营积累了经验。实施民族地区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推广普及项目,惠及12.65万户民族群众。行业治理坚决有力意识形态持续向上向好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清风行动”“清朗视听”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广播电视违规广告播出率大幅降低,深入开展非法卫星电视传播整治,开展执法行动3200多次,抽检有关场所14230处,发送宣传短信1006万条次。安全保障扎实有效,以零事故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成效明显,有线电视和IPTV终端基本实现开机全屏看直播,有线电视和IPTV付费包收减比分别达到81.5%和71.4%,开机时长压减到35秒以内,开机广告全部取消,回看服务进一步规范,开设“重温经典”免费专区,增加免费内容供给,治理工作得到群众高度认可,有线电视、IPTV用户开机率不断回升。强化政治引领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开展“强作风、提能力、抓落实、促发展”行动,党员干部政治进一步坚定、作风进一步转变、干劲进一步增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向广电总局推荐10名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15名青年创新人才,122人通过广播电视工程和播音主持系列职称评审,从系统各单位调训的人数达2000人次。贵州传媒职业学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正式设立贵州传媒职业学院,为贵州广电系统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 “光明影院”:一张广电视听助残文化服务的新名片

    2024-12-05 朗读

    “光明影院”:一张广电视听助残文化服务的新名片, 12月2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民政部、中国残联组织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推进会。该项目自2022年9月22日开始,通过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专区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已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惠及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 “光明影院”是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共同发起、推动的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公益项目。七年多来,8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制作了700多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赠给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该项目在视障用户群体中反响热烈,积极推动了党和国家残疾人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2021年,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电影院线、有线电视提供无障碍影视服务”。做好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光明影院”项目建设。一、“光明影院”是体现广播电视三大属性的好服务、好产品 广电总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把关心关爱残疾人、支持服务残疾人事业作为“春天的事业”,积极推进无障碍公共服务,颁布视听内容字幕制作标准,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有线电视服务,积极拓宽重温经典频道走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二三四”工作定位中,“光明影院”项目充分把握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意识形态、公共服务、技术产业三大属性,以高质量内容供给更好满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传播好党的声音直达基层群众;对接视障群体用户需求,提供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和好的服务;以先进技术赋能无障碍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打造“技术+公益”新质生产力。二、“光明影院”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公共服务的新质生产力 “光明影院”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广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推动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人工智能赋能内容制作、特殊群体视听内容操作感知,促进广电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为广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10月,经广电总局严格复评和终选,“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项目荣登2023年度“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视听消费新体验案例榜单。2024年3月,“光明影院”作为科技助残项目受邀参加首届汇爱科技展,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授予项目团队荣誉证书。三、发挥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满怀打造“文化盲道”的助残初心,从2017年开始,学校与歌华有线、东方嘉影合作,发起、建设了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的“光明影院”项目,推动文化共享、缩小文化落差。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传媒专业教育三位一体、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广电资源转化为国家公益资源,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七年来,“光明影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标准化制作模式,中国传媒大学主创团队坚持“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确保讲述内容真实还原电影画面;在选片上,突破以往无障碍电影题材的局限,涉及众多类型,力求满足不同年龄段视障群体的需求。高校青年作为光明影院志愿团队的主体力量,在创作过程中既有专业支撑,又有澎湃活力,为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传播探索注入了浓郁的青春动力。四、广电视听赋能残疾人群体公共服务的创新实践 “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是广电网络首个在全国统一部署运营的公益类视听服务产品。根据视障用户特点,“光明影院”专区通过在影片对白和音响间隙插入对画面的声音讲述,让视障观众“看懂”电影。同时专区采用黑白高对比度的设计基调,一键观看的操作逻辑,每日推荐的编排理念,方便视障用户感知和使用。视障人士通过有线电视平台,输入身份证号码或残疾人证号码进行身份验证后,即可长期免费无障碍地欣赏当季热映大片。 自项目启动上线以来,公益专区已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覆盖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受到视障用户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公益专区项目还带动了江苏有线“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重庆有线“智慧残联服务信息平台”、福建有线“残疾人专区‘爱心助残驿站’”等一系列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与深化推进。公益专区鲜明的差异化、精准化服务特点,有效满足了视障人群特殊的视听文化需求,填补了广电网络在特殊人群视听服务领域的空白,充分展现了中国广电“党媒政网”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担当。项目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逐步推进“光明影院”公益专区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在更好满足视障人群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智慧广电无障碍化服务的广泛普及和品质提升,为“助推文化共享、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广电力量。 两年时间,“光明影院”直达基层、直通家庭、直抵人心,打通了“公益助盲 文化共享”最后一公里。这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社会信息平权、文化平权、参与平权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和广电行业的创新精神,还为视障群体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和丰富的视听内容服务。在未来,“光明影院”项目将继续发力,丰富内容供给、加快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为更多视障群体带来光明和希望。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

    2024-12-04 朗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推进会, 12月2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会同民政部、中国残联、中国传媒大学组织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推进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昕,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卫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和民政部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指出,做好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直接服务残疾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电视听行业胸怀“国之大者”,积极会同民政、残联等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和活动,在无障碍视听内容供给、智慧广电扶残助残应用、残疾人广电视听权益保障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资源的整合聚合,优化服务和内容供给,推动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以高质量内容供给更好满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支持残疾人专题节目制作播出,推动开设手语节目或节目加配字幕,加强通用手语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广普及“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二是以智慧广电创新应用更好推动特殊群体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广电视听“内容+网络”等资源优势,搭建智慧广电助残服务平台,提供便捷化智慧化综合信息服务。统筹利用各类数字文化资源,更好满足特殊群体个性化、差异化文化视听需求。三是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广电视听权益保障。要共同加强规划和政策争取,进一步落实好政府购买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有线电视公共服务,总结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优化无障碍交互体验,让特殊群体更方便快捷地看电视用电视,让助残惠残更有温度、更有力度。会议发布了广电行业扶残助残相关数据。青海和重庆广电局、江苏有线网络公司分别围绕政府购买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有线电视公共服务、智慧广电扶残助残工作作交流发言,中国广电、中国传媒大学对“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建设作了重点介绍。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电局、民政厅(局)、残联以及有线网络公司相关负责人共计470余人参会。

  • 重庆广电:以“六个坚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12-03 朗读

    重庆广电:以“六个坚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重庆广电系统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广电视听“两大业务、三大属性、四个层次”的工作定位,深入攻坚“三大方向”,聚焦抓实“六个方面”重点工作,奋力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切实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一、坚持导向为魂、强化宣传引导,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上展现新作为 聚焦首要政治任务,用心用情用功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和领袖形象宣传,指导广电媒体策划推出《第1声音》并进入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开设《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等专题专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开设《一号工程·十项行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等专题专栏,3件视频类作品获中宣部阅评表扬。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打造《第1观察》评论品牌,《阳光重庆》《天天630》节目平台督促解决群众反映问题81万件。 二、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精品创作,在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组织实施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创新节目、公益广告以及视听艺术精品扶持项目,审查特殊题材电视剧剧本5部,审查发行电视剧、动画片各1部,重点网络影视剧(动画片)规划信息备案通过50部、成片上线备案通过12部,推优选送31件作品获得广电总局专项扶持。推出纪录片《重庆谈判》、电视剧《一江水》、网络剧《尘封十三载》等优秀作品,现实主义电影《开山人》全国公映,《婚姻的两种猜想》《绝密使命》等电视剧获国家级大奖。创新推出《嗨!新重庆》等系列短视频,收视排位稳定保持全国省级卫视前10。三、坚持融合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在推动广电视听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将“应急广播”纳入数字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跑道、广电视听内容创作展播纳入“文化·光影重庆”应用、“应急广播宣传作用发挥”纳入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跑道,推动广电行业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中国广电(重庆)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完成“全市一网”整合和700兆赫频点迁移工作,广电5G业务网、固定语音业务网、互联网骨干网及内容集成播控平台等“三网一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高清电视频道39个,县级电视频道高清化率达83.3%。6个项目入选“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优秀案例,3个项目获全国第三届高新视频创新应用大赛奖项。  四、坚持广电为民、强化惠民质效,在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上取得新成效 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指导江津区、奉节县开展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全市应急广播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市级平台1个、区县平台38个、应急广播终端62791组,覆盖972个乡镇(街道)、9495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国家—市—区县—乡镇—行政村”五级贯通。认真落实广电总局部署要求,扎实开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第一阶段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有线电视收费包压减70%,电信、联通、移动三大IPTV平台收费包分别压降82%、14%、25%,全市169万有线电视用户和457万IPTV用户实现开机看直播、操作更便捷、免费内容更丰富,两个终端系统无开机广告播出。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综合治理,在推动广电行业安全发展上增添新举措 牢牢攥紧广播电视安全生命线,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阵地管理提升、突出问题整治三大行动,全面加强内容、传输、播出、网络、数据、设施等全链条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从技术规范、内容播发、日常管理等环节全面加强应急广播系统安全管理。强化广电阵地管理,实行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体管理;扎实推进IPTV内容专项整治,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体系化加强安全播出管理,实现重大活动、重点时段和重要节目“零停播”保障目标。六、坚持服务大局、加强交流合作,在提升重庆广电视听国际传播影响力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工作大局,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西部影视译制中心建成运行,建立“西语译配作品片库”,“第1眼新闻”入选首批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联合全市41家区县融媒体中心成立“直播重庆联盟”和“重庆短视频联盟”。深入实施“视听中国”播映工程,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好城市广电交流合作,推动“电视中国剧场”以“中国时段”栏目形式在墨西哥11电视台和哥伦比亚国家电视台呈现,为拉美地区近5亿电视观众带去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在内的数十部中国优秀视听节目,填补了“电视中国剧场”在拉美地区的空白,重庆广电视听国际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精简精办工...

    2024-12-02 朗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精简精办工作座谈会, 11月26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京召开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精简精办工作座谈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国瑞主持会议。曹淑敏充分肯定去年以来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精简精办工作取得的成效,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把频道频率精简精办工作抓紧抓好,扎实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和高质量发展。来自河北、吉林、上海、江苏、湖北、湖南、广东、贵州、陕西等17家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台、有线网络传输机构的负责同志围绕推进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精简精办工作进行座谈交流,广电总局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 曹淑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加快发展广电视听...

    2024-11-29 朗读

    曹淑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加快发展广电视听新业态,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广电视听新业态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因科技而生,因科技而兴,具有鲜明的技术产业属性,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广电视听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源泉。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全领域全链条的支撑作用,着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着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内容与技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广电视听新业态,赋能广电视听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加强系统布局,强化广电科技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是广电传播好党的声音的有力保障,是广电服务好人民群众的重要支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加强体系化布局,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推进科技赋能,为行业履行职责使命提供强大支撑、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强化实验室科技创新“生力军”“策源地”作用,聚焦超高清、高新视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设立27个广电总局实验室,积极吸纳产学研用优势力量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加入实验室体系,壮大广电行业战略科技力量。紧密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长期科技计划。立足行业需求,围绕融合基础设施、智能制播、沉浸呈现、智能交互、协同传输、科技战略与对策等方向,近三年共布局68个中长期科技计划年度项目,锚定技术创新应用空白点、行业发展薄弱点、“卡脖子”风险点进行“揭榜挂帅”、集智攻关。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争取设立了人工智能防伪造技术研究、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安全、6G与广播融合体系、“未来电视”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升了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在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超高清、三维声、高新视频、5G NR广播、大数据、融合媒体服务云、人工智能、数字版权保护、商用密码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二是提升新技术应用水平。电视高清化、超高清化进程加快,全国已开播7个4K频道和2个8K频道,主要网络视听平台均开设超高清专区,超高清播出平台的拉动效应开始显现,内容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升。高动态范围(HDR Vivid)、三维声(Audio Vivid)等自主技术标准已实现在超高清视频内容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端到端的全产业链布局。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终端部署超过3800万台, TVOS5.0正式发布。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系统汇聚了全国4亿有线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用户收视数据。部署开展“未来电视”试点和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应用示范,全行业积极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拍摄、数字人等技术,赋能创意生成、内容制作、宣发播映等环节,提高内容创作质量和效率。中央广电总台和北京台、上海台、河南台、成都台等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室,涌现出多部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的精品内容。三是提升技术标准国际影响力。我国主导制定的融合媒体微服务、数字版权管理、智能家庭网关等11项技术文件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Audio Vivid纳入ITU技术报告立项成功,成为与杜比AC-4等并列的音频标准。AVS3视频压缩编码标准正式成为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的下一代超高清视频编码标准,纳入数字视频广播(DVB)标准体系。推动HDR Vivid、Audio Vivid相关标准纳入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体系,广电视听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二、大力发展超高清电视,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超高清是全球视听技术迭代演进的必然趋势,对于引领大小屏视听体验革命、促进视听产业提质升级、牵引信息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拉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广电总局把推动超高清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与工信部、中央广电总台等密切配合、协同组织,国家发改、财政等部门积极支持,超高清发展纳入了国家“两重”“两新”支持范围,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链升级”的工作思路,实施“超高清先锋行动计划”,以北京、广东、上海为龙头,全领域全链条推动超高清发展,同时选取若干地区重点推动省级卫视主频道超高清播出,形成“3+X”发展格局,以点带面推动我国超高清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整体跃升。一是强化全链条系统布局、规划引导。加强超高清发展顶层设计,统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围绕内容生产、内容播出、网络传输、终端接收等全链条各环节,明确发展目标、总体策略、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将新开播包括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在内的13个优质超高清卫视主频道,我国超高清频道将超过20个;到2027年,全国超高清频道将超过50个,头部网络视听平台年新增节目超高清占比超过65%,全国有线电视和IPTV基本实现超高清服务全覆盖,超高清产业核心基础全面夯实,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升级贯通。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更多优质频道和网络视听平台内容实现超高清化,网络传输分发和视听终端超高清能力进一步提升,多个垂直领域实现超高清普及应用,尽快形成全链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强化各环节重点突破、贯通发展。推动广播电视台、网络视听平台、内容制作机构加大超高清电视剧、纪录片、体育、综艺节目等各类内容供给,大力推动支持超高清节目创作生产,以规模化内容供给满足用户需求、培育消费市场。推动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等运营机构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建好超高清发展的“双千兆”高速公路。统筹标清关停、高清普及、超高清发展,实施高清超高清设备更新提升行动,推动电视机、机顶盒、手机等终端置换,促进高品质视听服务全面普及。三是强化体系化生态建设、机制保障。围绕做好产业支撑、推动创新应用、规范产业秩序、保障服务质量,完善版权保护、标准建设、质量监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配套机制,推动构建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强化技术质量管理,推动建立跨部门、端到端超高清技术指标体系和质量认证机制。面向内容制作、网络传输和终端呈现等各环节,组织开展常态化技术质量监测,保障全链条技术质量一致性,维护有序市场环境,打击有意降低标准、违规虚假宣传等行业不良行为,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履行社会责任、严格执行标准、优化改进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用户获得真正的超高清视听体验,努力将超高清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三、坚持科技以人为本,全力推进电视操作复杂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电视操作复杂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看电视直播难、遥控器多操作复杂、机顶盒与电视机分离连线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收视体验。广电总局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将专项治理作为政治工程、民心工程、系统工程,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按照“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体系化治理思路,分三个阶段全力以赴推进治理工作。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取得显著成效。一是2.85亿家庭电视用户实现“开机看直播”。自2023年8月开展电视操作复杂治理工作以来,全国81%以上的有线电视用户、85%以上的IPTV用户实现开机看直播、便捷看电视。有线电视和IPTV全面取消开机广告,开机时长均控制在35秒以内。全国2.73亿台互联网电视终端完成免费内容入口和推荐位升级部署。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消费者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治理成效的整体满意度达九成。二是1100万间酒店客房实现“便捷看电视”。酒店电视系统设备老旧、操作复杂、画面不清晰的问题严重影响宾客的收视体验。2024年以来,广电总局积极协同文化和旅游部、中消协等,开展全国酒店电视操作复杂专项治理。按照“条块结合、纵横联动,龙头带动、全面推进”治理思路,截至2024年9月30日,通过软件升级完成全国近20万家酒店、1100万间酒店客房的治理。中消协的消费者调查评估结果显示,97.9%的用户表示酒店电视操作总体上简便。同时,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将酒店电视终端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推动酒店老旧电视终端升级换代。三是超过2亿用户通过红外学习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通过广泛开展遥控器“二合一”宣传和运营商上门服务、电话客服等措施,引导并帮助超过2亿用户启用遥控器红外学习功能,实现机顶盒遥控器同时控制电视机。中消协的消费者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已有超过八成的用户完成红外遥控器学习,用户使用满意度超九成。四是研制新型通用三模遥控器。研发出能够兼容存量电视机和机顶盒的新型三模通用遥控器(基于红外、蓝牙和星闪短距无线通信技术)。同时,优化智能语音和手机遥控,推进用于看电视的手机遥控功能标准化,提升手机遥控的用户体验。五是研制小型化、隐藏化机顶盒。推出8款插入式微型机顶盒(隐藏插在电视机背面)和3款有线电视单向网关样机,初步解决了“连线多、不美观”问题。已在6省份完成有线电视或IPTV运营商业务适配和试验验证,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批量部署。六是推进机顶盒内置化。完成机顶盒内置化原型方案和样机研发。初步验证了在不改变业务格局前提下,将机顶盒功能完全内置于电视机方案的可行性。推进有线电视同轴直连解决方案研究,在部分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完成端到端测试验证。下一步将逐步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和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四、夯实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型广电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广播电视网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服务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渠道。广电总局面向未来系统谋划,统筹有线、无线、卫星等方式,加强多渠道协同覆盖,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新型广电网络。一是明确功能定位。紧紧围绕服务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群众,将新型广电网络打造为主流舆论传播网、公共服务惠民网、数字文化赋能网、综合信息服务网和国家应急支撑网。发挥“内容+网络”“文化+科技”的整体优势,整合聚合各类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资源要素,为行业发展和文化数字化提供能力平台、技术支撑、基础条件。二是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坚持以整合促发展、以发展带整合,坚持“一省一策”,力争于2025年底前实现“一省一网”,2026年底实现“全国一网”协同,形成“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的一体化运营管理格局。三是加快网络升级改造。截至目前,中国广电全国光缆总线路长度达825.98万公里,长途光缆线路长度约为33.58万公里,已开通上线互联网骨干网(CBNET),实现与各运营商互联互通。我们将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双向化改造,全面提升传输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加强广电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算网协同和算力资源共享,中国广电云平台(一期)工程项目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四是布局发展5G NR广播。5G NR广播不仅能够赋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升级,还能在应急、演唱会、赛事等场景中提供应急警示、全景视频、VR等综合服务,而且在工业、车联网等领域同样具备高效广播信息增强覆盖触达的能力,将极大推动广播电视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广电总局正在整体谋划、系统布局5G NR广播工作,探索将广播基因向移动、车载等便携式终端延展,推动广播电视向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迈进。我们将撬动产业链,推动端到端支持5G NR广播功能,指导推进5G NR广播从试验验证到试验示范,最终实现5G NR广播网的规模部署和业务运营。五、面向未来,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今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进入以文生视频为主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生产模式和内容生态产生深刻影响。广电视听行业拥有海量高质的视听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高素质的视听人才队伍,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健康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我们将积极融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聚焦数据集构建、行业垂类大模型研发应用、视听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提供高质量视听数据支撑和行业率先应用牵引,同时构建行业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生态,用AI赋能行业创新发展。一是推进音视频数据训练集建设。构建音视频训练数据共享共用机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汇聚、标注行业正反向音视频数据,打造可信、安全、专业、权威的公共音视频训练数据资源平台,支撑我国自主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类大模型训练优化。二是推进AIGC技术行业垂类应用。以优选国内大模型为基座,深化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采集、制作、传播、呈现、服务全链条各环节的创新应用,以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和质量,推动媒体技术和服务创新。同时,以规模应用促进模型迭代优化,提升我国大模型整体竞争力。三是探索新型视听知识产权互利共赢机制。结合行业已有视听版权保护体系,研究解决大模型训练数据版权来源可信、版权许可合规和数据调用透明等问题,创新大模型训练数据知识产权互利共赢机制,加强视听数据资源供给、大模型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各环节主体间的互利合作,构建自主人工智能大模型健康发展生态。六、完善产业政策,构建现代视听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行业总收入达到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4%。我们将坚持“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目标,继续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推进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推进广电视听产业向更高水平、更优效能一体融合发展。一是营造良好产业环境。按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完善面向不同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要素流动的统一制度标准体系、竞争监管体系。研究调整不利于市场有序竞争的各类政策,加强互补性政策制定和顶层法规设计,引导视听市场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和传输覆盖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构建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秩序,规范各类主体行为。加强投融资市场建设,进一步探索支持市场主体设立视听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链优质企业、项目发展和超高清等示范带动性技术研发应用,创新手段方法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加大投入广电视听产业。完善产业统计支撑,深入推进现代大视听及相关产业分类工作,推动建立“现代大视听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指标体系”国家统计标准,打造助力产业更好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促进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发展。截至2023年底,纳入广电总局统计范围的28个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共入驻各类企业17900家,实际投资额1243.73亿元,吸纳就业超过34万人,园区营业收入4874.47亿元。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就文化和科技融合作出了重要指示。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湖南考察,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新的重要指示。我们将结合制定完善基地(园区)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帮助产业基地(园区)做大做强,持续发挥产业基地(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试验田和发展高地。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视听产业走廊建设,创立并连续举办了三届黄河流域视听合作发展大会,指导举办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为推进相关区域产业合作搭建了协作平台。我们将推动各地创新探索提升平台实效,谋划新媒体协同传播平台、精品内容共享平台、算力资源共建共享等区域合作新方式、新路径,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项目合作和产业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中国广电重庆公司上线行业中台系统

    2024-11-28 朗读

    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中国广电重庆公司上线行业中台系统,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响应用户需求,近日,中国广电重庆公司倾力打造的行业中台系统正式上线,充分展示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适应市场变化 响应用户需求 近年来,酒店、医院等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想要赢得客户青睐就必须与时间赛跑。行业中台系统充分赋能各分公司快速精准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无论是定制化首页设计,还是业务场景的灵活配置,均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部署,以独一无二的服务体验极大提升用户满意度,也为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大小屏融合 重塑交互体验 行业中台系统除适配公司P30、P60、Q1、软终端等各类智能终端外,还支持智能电视、投影仪、OTT机顶盒等行业终端,打通移动端大小屏融合渠道。无论是家庭客厅的温馨观影,还是医院病房的信息查询,亦或是酒店房间的便捷服务,都能在不同设备上实现无缝衔接,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跨屏互动体验,极大丰富用户的交互场景。 数据互通 驱动决策升级 数据的力量在于流通与共享,行业中台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与标准化数据流程,对接行业布局系统和统一运营媒资管理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互通,不仅为公司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决策支持,也为各分公司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助力其快速识别市场趋势,优化运营策略,实现精细化管理。 自行业中台上线以来,已成功支撑多个分公司完成了包括酒店、医院、养老机构在内的80余个行业客户的项目部署,展现出强大的兼容性与灵活性。同时还支撑公司按时按质完成酒店治理阶段任务,成为公司开拓行业市场的攻坚利器。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优化升级行业中台系统,为更多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 “广电+文旅”赋能媒体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4-11-27 朗读

    “广电+文旅”赋能媒体高质量融合发展, 11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京主办“广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探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和文旅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合,赋能行业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广电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学界知名专家、影视剧制作平台齐聚一堂,探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思路新建议,并为进一步推动“广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会议由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杰主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了系统部署,并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重点任务。近年来,广电视听行业紧抓机遇,积极推进“视听+文旅”融合发展,强化资源整合聚合,呈现出众多影视创作新模式、文旅传播新现象、沉浸式旅游新体验等主题,为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在更广层面、更多触点上赋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有空间可为,值得深入探索。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从荣国府、云南大理、《长安十二时辰》三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影视文旅融合经典之作,指出文旅融合的模式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提出,推进影视文旅工作,战略认识上要从自发到自觉转变;战役层面要从服务观念向引领观念转变;战术层面要从急功近利观念向打造示范经典转变。国家广电总局传媒司二级巡视员杨亮首先谈到文化旅游频道开办的情况,特别是对专业频道的开办非常重视,但频道影响力还有待提高。第二,文化旅游频道的开办,不仅需要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更需要行政管理部门的扶持、对接和具体指导。第三,文旅和广电各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络与资源整合。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原局长、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乡村研究院专委会委员李雪敏认为,“广电+文旅”重点在融合,需要广电媒体与文旅部门双向奔赴,通过集中整合优质资源、专业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赵国梁指出,“广电+文旅”融合发展,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二要深刻把握网络视听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三要深刻把握深化改革关键一招,要注重大传播,注重双效益,注重大融合,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电优势。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介绍,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对广电媒体和网络视听平台近期出现的文旅相关高频词汇的统计发现,近一段时间,国内旅游呈现7个较多的形态,分别是:古建游、博物游、美食游、影视游、追星游、县城游、“谷子”游。这些形态表明,游客更加注重体验,其逻辑是要将自己代入场景。他提出了广电赋能文旅的三个路径:一是以广电节目直接带动文旅的广告式宣推;二是以明星效应推动影视剧、节目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三是在确保影视作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目的地的故事场景塑造和情绪价值挖掘,实现情感化链接、沉浸式体验、文化感赋能。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王琢指出,好的影视作品是“广电+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诉求,文旅需要广电通过主动推送,主动输出,主动引导,让游客跳出信息茧房的窠臼。其次,景区、度假村、非遗、街区等的提质升级需要广电注入新的IP,新的概念。第三,广电闲置资产的盘活需要文旅赋能新元素新动力。第四,通过影视剧中文旅内容促进国际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全面总结了“影、剧、综、短、微短剧”+文旅的现象和业态。提出影视赋能文旅从传统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升级为“文商养学闲情奇”,要为景区立心,让景区具有文化价值;为游客立命,把服务性能宣传好;最终通过超级宣推、权威评判、舆论监督、点位推广,为消费付情感,为业态创美感。阿里大文娱党委书记、优酷执行总编辑杨伟光介绍了优酷影视+文旅的经验做法,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畅通的广电文旅节目拍摄协调沟通机制,实现内容共创与资源共享,打造文旅文创联合品牌;二是推进技术+艺术的融合,提升数字资产价值;三是宣发共振,文旅部门协同节目宣发,线上线下联动,整合营销传播。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副总编辑李金锋介绍了河南台在“广电+文旅”双向赋能上的一系列做法:一是矩阵式传播,打造文旅传播的新格局。二是深挖内涵,塑造文旅的品牌形象。三是紧跟热点,营造文旅消费的氛围,推出具体案例操作。四是将互联网流量变留量,持续保持网络热点,塑造高品质形象。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副书记、台长、总经理朱君介绍,乌鲁木齐台探索“广电+文旅”融合叙事和创新传播的新模式,打造多元化媒体平台,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发挥资源的优势,推动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孵化基地;打造特色文旅项目,进行差异化传播,推出文旅短视频大赛;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AI文旅、AI直播等模式;结合文旅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吉林广播电视台“交换四季”项目主理人潘媛介绍“交换四季”文旅营销品牌是吉林广电探索“广电+”赋能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以大型融媒体联动直播活动,跨屏直播,线下推荐会等多种形式,构建了丰富多元的融媒体营销系统,成为全国广电经营转型、文旅营销方向的成功实践。

  • 学方略 谋创新 抓落实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2024-11-26 朗读

    学方略 谋创新 抓落实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广电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守正创新、攻坚克难,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专项治理、视听精品创作和国际传播等多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广电力量。一、主题主线宣传聚焦聚力聚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扶持广电视听机构和平台开设《我们的新征程》等栏目,策划推出《出海圆梦记》等融媒体节目。成立广西广电新媒体联盟,联动各市、县融合媒体持续形成网上宣传“联合舰队”。新媒体联盟组建以来,推送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等重点报道,在全国新媒体的传播量超18亿。二、视听精品创作守正创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主线,紧扣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重大题材精品生产,《阵地》(暂名)获得广电总局重大题材电视剧立项公示,纪录片《漓江》《平陆运河》入选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精品扶持项目。实施《全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生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统筹资金对机构和作品进行扶持。推动电视节目《民族文化·广西新民歌大会特别节目》等20余部作品入选广电总局2023年作品推优和扶持项目。举办电视短片大赛、公益广告大赛、网络短视频大赛等,累计征集展播作品超3560部,打造区域性宣传品牌。广西广播电视局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三、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超1.6亿元资金,开展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并形成“广西经验”,广电总局在广西东兴市召开全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现场会,肯定广西的经验做法。全区所有县(市)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应急广播体系走在全国前列,相关成效列入2024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前一年完成设区市广播电视台全频道高标清同播,县级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率达45.3%。加快推进全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和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有序推动广电5G融合发展。广西广播电视局公共服务处获自治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先进集体。四、行业综合治理务实见效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作为政治工程、民心工程、系统工程,与全国试点省区同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通过治理,全区590万台机顶盒实现了“开机看直播、看回看、看免费节目”目标任务,收费包大幅压减,开机广告全面取消,开机时长大大压短,治理工作广受干部群众好评。建成广西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平台,圆满完成了重大活动、重要节目、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保障工作。开展“清朗视听”等专项整治活动,积极营造良性的行业发展环境。五、国际传播工作创新突破首次在东盟国家线下举办第五届中国—东盟视听周,43部271集视听节目双向译制播出,展播时长创历史新高,新华社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及头部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海内外影响力不断拓宽。视听周入选2023—2024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2023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逐步成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和视听交流合作的典范。实施的视听东盟国际传播工程和“中国—东盟合拍计划”取得切实成效。六、视听产业发展集群聚势编制《推动广西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关于促进全区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服务自治区“一中心一港一基地”建设。实施“拍在广西”视听+融合项目,成立广西视听产业发展协会,引导关联企业抱团集群发展。七、干部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大力使用年轻干部,优化广西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结构,局系统40岁以下处级干部从8%提升到19.4%,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80后干部从3%提高到23%,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出台《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百名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共培养出138名百名人才,24名青年创新人才。组织2023年度广电总局“两个人才”工程、“金声奖”等推荐,1人获评第2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优秀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实现了广西在这个奖项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