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智库策划推出【两会观察】系列文章,今天刊发《广电全媒体创新发展赋能两会宣传报道》。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级广电机构通过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以及矩阵联动等多维度举措、全媒体传播,成功实现了对两会精神的精准、广泛传播,展现出新时代广电媒体的强大活力与主流担当。 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广电全媒体传播充分展现了其即时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从会议开幕的第一时间起,各大广电媒体就通过直播、滚动新闻等形式,利用AI、VR等技术应用,对两会的各项议程进行了实时报道。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观看两会的开幕式、全体会议、部长通道等重要环节,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两会的热烈氛围和庄严氛围。参与两会报道的广电媒体运用全媒体传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了对两会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广电全媒体传播的政策脉络和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指方向、明路径、提要求,引领主流媒体变革不断走向深入。从2014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再到2020年中央全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再到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和“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广电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扎实推动全媒体传播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广电总局重视加强扶持和引导,围绕构建全媒体宣传格局的总体要求,推动广播电视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积极布局推动全国广电新媒体建设取得创新突破,不断创新内容和话语表达,深化移动优先策略,加强协作联动,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形成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广电新媒体账号矩阵,助力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二、广电全媒体传播创新突破的主要着力点
各级广电机构做实“新闻+”业态模式,借助5G、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全媒体建设的供给模式和管理模式。2025年全国两会的广电全媒体传播展现了即时性和时效性的优势,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拓展,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矩阵,迅速触达覆盖更多受众,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应用使得媒体能够为用户精准推送两会相关的内容,通过对两会精神的广泛传播和深入解读,主流媒体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凝聚了社会共识。
一是完善台、网、微、端、屏全媒体传播矩阵,开掘广电主流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自有平台。以内容的专业度和深度赢得话语优势,以技术进步和创新拓展形式和速度,以全媒体制播打造舆论声势,更好发挥辐射力优势、导向优势、内容优势和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功能。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加快央视新闻、央视频、云听等平台迭代升级,推进大小屏互动业务,不断拓展“总台算法”研究应用,做强做优做大新型主流媒体。
二是创新内容供给、强化议题设置,以民生议题引发情感共鸣。以核心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影响力,以精品力作提升舆论宣传引导力,以聚力聚合增强融合传播战斗力。新型主流媒体持续加强内容供给侧改革,形成优质内容供给体系,在内容供给上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布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内容生产。地方广电机构纷纷加强创作生产引领,统筹布局微短视频和中长视频,推出有主题高度和语态柔度的全国两会融媒产品。如北京台在两会期间,推出《60 秒解码北京经济》《两会热点听我说》《AI“数”说两会》等系列可视化融媒产品,利用大模型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复杂数据进行深度解读,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动画等形式,将权威解读与精准触达相结合,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域和目标,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公众的理解度。湖南广电在两会报道中积极探索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推出了《机器人总动员》《AI 记者小e》等特色栏目,聚焦科技与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通过沉浸式探访、数字人互动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年轻用户黏性。多地广电机构深入基层社区,拍摄 Vlog 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和对两会的期待,观众更真切感受两会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主题宣传更接地气、更有人气,节目内容更加主流、更深入人心,有效实现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
三是加强多端协同、多平台协作联动传播,在强化互动中实现传播新效能。在内容传播上推动跨平台跨媒体的融合传播,加强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的合作,通过多渠道分发和互动传播,扩大优质内容和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一,多地广电机构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媒体三端优势,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多端协同模式实现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覆盖。如全国两会报道中,湖南广电以“中国式现代化光明行”为主题主线,联动卫视、芒果 TV、风芒APP 等实现全媒体矩阵传播。其二,以多平台协作联动传播发挥头部平台作用,构筑价值传播同温层,通过新时代价值引领点燃人民群众对两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如湖南广电联合全国中部六省电台共同推出融媒报道,形成了强大传播合力;同时打通省内上万个社区大喇叭,通过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贴近群众的方式,将两会精神、重要决策部署和民生关切传递到基层。
四是技术赋能创新手段,壮大主流声音。深耕超高清、5G、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重构新闻生产流程,研发上线算法模型,构建一体化媒体智能化信息资源平台。如在2025 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引入 Pocket3 口袋云台摄像机、Z280 轻量化摄像机等先进设备,适应快节奏新闻报道需求;率先将 AIGC 工具如 SCube 智媒魔方全面嵌入采编全流程,开启了智能化新闻生产的新篇章。各地广电在两会报道中全面创新全媒体传播理念和内容技术手段,在人工智能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发挥自身“大屏+小屏”共振的融合传播优势,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做强做优做大舆论宣传。
广电行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完善扶持引导举措,营造行业健康有序生态;创造更有利于广播电视全媒体创作、生产、传播的行业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做强做优广电新媒体,促进网络视听繁荣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新潮流中不断彰显融合传播效能,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
广电全媒体创新发展赋能两会宣传报道, 国家广电智库策划推出【两会观察】系列文章,今天刊发《广电全媒体创新发展赋能两会宣传报道》。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级广电机构通过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以及矩阵联动等多维度举措、全媒体传播,成功实现了对两会精神的精准、广泛传播,展现出新时代广电媒体的强大活力与主流担当。 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广电全媒体传播充分展现了其即时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从会议开幕的第一时间起,各大广电媒体就通过直播、滚动新闻等形式,利用AI、VR等技术应用,对两会的各项议程进行了实时报道。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观看两会的开幕式、全体会议、部长通道等重要环节,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两会的热烈氛围和庄严氛围。参与两会报道的广电媒体运用全媒体传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了对两会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一、广电全媒体传播的政策脉络和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指方向、明路径、提要求,引领主流媒体变革不断走向深入。从2014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再到2020年中央全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再到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和“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广电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扎实推动全媒体传播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广电总局重视加强扶持和引导,围绕构建全媒体宣传格局的总体要求,推动广播电视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积极布局推动全国广电新媒体建设取得创新突破,不断创新内容和话语表达,深化移动优先策略,加强协作联动,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形成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广电新媒体账号矩阵,助力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二、广电全媒体传播创新突破的主要着力点各级广电机构做实“新闻+”业态模式,借助5G、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全媒体建设的供给模式和管理模式。2025年全国两会的广电全媒体传播展现了即时性和时效性的优势,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拓展,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矩阵,迅速触达覆盖更多受众,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应用使得媒体能够为用户精准推送两会相关的内容,通过对两会精神的广泛传播和深入解读,主流媒体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凝聚了社会共识。一是完善台、网、微、端、屏全媒体传播矩阵,开掘广电主流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自有平台。以内容的专业度和深度赢得话语优势,以技术进步和创新拓展形式和速度,以全媒体制播打造舆论声势,更好发挥辐射力优势、导向优势、内容优势和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功能。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加快央视新闻、央视频、云听等平台迭代升级,推进大小屏互动业务,不断拓展“总台算法”研究应用,做强做优做大新型主流媒体。二是创新内容供给、强化议题设置,以民生议题引发情感共鸣。以核心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影响力,以精品力作提升舆论宣传引导力,以聚力聚合增强融合传播战斗力。新型主流媒体持续加强内容供给侧改革,形成优质内容供给体系,在内容供给上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布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内容生产。地方广电机构纷纷加强创作生产引领,统筹布局微短视频和中长视频,推出有主题高度和语态柔度的全国两会融媒产品。如北京台在两会期间,推出《60 秒解码北京经济》《两会热点听我说》《AI“数”说两会》等系列可视化融媒产品,利用大模型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复杂数据进行深度解读,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动画等形式,将权威解读与精准触达相结合,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域和目标,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公众的理解度。湖南广电在两会报道中积极探索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推出了《机器人总动员》《AI 记者小e》等特色栏目,聚焦科技与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通过沉浸式探访、数字人互动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年轻用户黏性。多地广电机构深入基层社区,拍摄 Vlog 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和对两会的期待,观众更真切感受两会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主题宣传更接地气、更有人气,节目内容更加主流、更深入人心,有效实现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三是加强多端协同、多平台协作联动传播,在强化互动中实现传播新效能。在内容传播上推动跨平台跨媒体的融合传播,加强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的合作,通过多渠道分发和互动传播,扩大优质内容和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一,多地广电机构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媒体三端优势,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多端协同模式实现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覆盖。如全国两会报道中,湖南广电以“中国式现代化光明行”为主题主线,联动卫视、芒果 TV、风芒APP 等实现全媒体矩阵传播。其二,以多平台协作联动传播发挥头部平台作用,构筑价值传播同温层,通过新时代价值引领点燃人民群众对两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如湖南广电联合全国中部六省电台共同推出融媒报道,形成了强大传播合力;同时打通省内上万个社区大喇叭,通过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贴近群众的方式,将两会精神、重要决策部署和民生关切传递到基层。四是技术赋能创新手段,壮大主流声音。深耕超高清、5G、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重构新闻生产流程,研发上线算法模型,构建一体化媒体智能化信息资源平台。如在2025 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引入 Pocket3 口袋云台摄像机、Z280 轻量化摄像机等先进设备,适应快节奏新闻报道需求;率先将 AIGC 工具如 SCube 智媒魔方全面嵌入采编全流程,开启了智能化新闻生产的新篇章。各地广电在两会报道中全面创新全媒体传播理念和内容技术手段,在人工智能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发挥自身“大屏+小屏”共振的融合传播优势,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做强做优做大舆论宣传。广电行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完善扶持引导举措,营造行业健康有序生态;创造更有利于广播电视全媒体创作、生产、传播的行业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做强做优广电新媒体,促进网络视听繁荣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新潮流中不断彰显融合传播效能,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
国家广电智库策划推出【两会观察】系列文章,今天刊发《广电全媒体创新发展赋能两会宣传报道》。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级广电机构通过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以及矩阵联动等多维度举措、全媒体传播,成功实现了对两会精神的精准、广泛传播,展现出新时代广电媒体的强大活力与主流担当。 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广电全媒体传播充分展现了其即时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从会议开幕的第一时间起,各大广电媒体就通过直播、滚动新闻等形式,利用AI、VR等技术应用,对两会的各项议程进行了实时报道。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观看两会的开幕式、全体会议、部长通道等重要环节,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两会的热烈氛围和庄严氛围。参与两会报道的广电媒体运用全媒体传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了对两会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广电全媒体传播的政策脉络和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指方向、明路径、提要求,引领主流媒体变革不断走向深入。从2014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再到2020年中央全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再到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和“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广电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扎实推动全媒体传播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广电总局重视加强扶持和引导,围绕构建全媒体宣传格局的总体要求,推动广播电视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积极布局推动全国广电新媒体建设取得创新突破,不断创新内容和话语表达,深化移动优先策略,加强协作联动,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形成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广电新媒体账号矩阵,助力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二、广电全媒体传播创新突破的主要着力点
各级广电机构做实“新闻+”业态模式,借助5G、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全媒体建设的供给模式和管理模式。2025年全国两会的广电全媒体传播展现了即时性和时效性的优势,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拓展,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矩阵,迅速触达覆盖更多受众,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应用使得媒体能够为用户精准推送两会相关的内容,通过对两会精神的广泛传播和深入解读,主流媒体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凝聚了社会共识。
一是完善台、网、微、端、屏全媒体传播矩阵,开掘广电主流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自有平台。以内容的专业度和深度赢得话语优势,以技术进步和创新拓展形式和速度,以全媒体制播打造舆论声势,更好发挥辐射力优势、导向优势、内容优势和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功能。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加快央视新闻、央视频、云听等平台迭代升级,推进大小屏互动业务,不断拓展“总台算法”研究应用,做强做优做大新型主流媒体。
二是创新内容供给、强化议题设置,以民生议题引发情感共鸣。以核心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影响力,以精品力作提升舆论宣传引导力,以聚力聚合增强融合传播战斗力。新型主流媒体持续加强内容供给侧改革,形成优质内容供给体系,在内容供给上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布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内容生产。地方广电机构纷纷加强创作生产引领,统筹布局微短视频和中长视频,推出有主题高度和语态柔度的全国两会融媒产品。如北京台在两会期间,推出《60 秒解码北京经济》《两会热点听我说》《AI“数”说两会》等系列可视化融媒产品,利用大模型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复杂数据进行深度解读,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动画等形式,将权威解读与精准触达相结合,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域和目标,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公众的理解度。湖南广电在两会报道中积极探索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推出了《机器人总动员》《AI 记者小e》等特色栏目,聚焦科技与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通过沉浸式探访、数字人互动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年轻用户黏性。多地广电机构深入基层社区,拍摄 Vlog 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和对两会的期待,观众更真切感受两会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主题宣传更接地气、更有人气,节目内容更加主流、更深入人心,有效实现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
三是加强多端协同、多平台协作联动传播,在强化互动中实现传播新效能。在内容传播上推动跨平台跨媒体的融合传播,加强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的合作,通过多渠道分发和互动传播,扩大优质内容和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一,多地广电机构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媒体三端优势,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多端协同模式实现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覆盖。如全国两会报道中,湖南广电以“中国式现代化光明行”为主题主线,联动卫视、芒果 TV、风芒APP 等实现全媒体矩阵传播。其二,以多平台协作联动传播发挥头部平台作用,构筑价值传播同温层,通过新时代价值引领点燃人民群众对两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如湖南广电联合全国中部六省电台共同推出融媒报道,形成了强大传播合力;同时打通省内上万个社区大喇叭,通过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贴近群众的方式,将两会精神、重要决策部署和民生关切传递到基层。
四是技术赋能创新手段,壮大主流声音。深耕超高清、5G、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重构新闻生产流程,研发上线算法模型,构建一体化媒体智能化信息资源平台。如在2025 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引入 Pocket3 口袋云台摄像机、Z280 轻量化摄像机等先进设备,适应快节奏新闻报道需求;率先将 AIGC 工具如 SCube 智媒魔方全面嵌入采编全流程,开启了智能化新闻生产的新篇章。各地广电在两会报道中全面创新全媒体传播理念和内容技术手段,在人工智能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发挥自身“大屏+小屏”共振的融合传播优势,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做强做优做大舆论宣传。
广电行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完善扶持引导举措,营造行业健康有序生态;创造更有利于广播电视全媒体创作、生产、传播的行业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做强做优广电新媒体,促进网络视听繁荣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新潮流中不断彰显融合传播效能,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