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行业要闻

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赋能民生保障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发布日期:2025-03-12 08:48

  
字体:【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国家广电智库策划推出【两会观察】系列文章,今天刊发《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赋能民生保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广播电视作为覆盖广、触达深的文化传播载体,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抓手,在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兜底民生权益,特殊群体收视保障彰显政策温度

广播电视是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和获取政策信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为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强化专项部署,全国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88个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有线电视收视服务,是广播电视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偏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的民心工程,构建了多层次、差异化的收视保障体系,有效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和照顾。青海于2024年11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政府购买特殊群体有线电视公共服务,为全国首例;江西省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特殊用户群体减免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政策的通知》,自2016年起,全省近1/3市、县党委、政府出台了贫困户收看有线电视享受优惠(补贴)政策,覆盖约12万余贫困户家庭;安徽省17个县(市、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特殊群体收视权益,受益群体约14.5万人(户)。这些实践不仅保障了基本文化权益,更通过精准施策传递了政策温度,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2025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再次提出要推动惠民服务提质升级,要求各地继续积极推动政府购买特殊群体有线电视服务政策落实。要在保障已有财政政策延续、防止“文化返贫”的基础上,争取有政策县的数量再增加80个以上,推动全国每个省(区、市)均有县级层面的覆盖,并力争多个省份出台全省性政策,确保特殊群体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广播电视服务。

二、推动均等普惠,县级标准化试点夯实基层基础

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普惠与便捷,不仅是新时代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2020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全国各省的98个市县先后开展第一批和第二批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各试点地区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在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本地内容供给、探索公共服务新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是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示范。河北省容城县开展“三项建设”,丰富智慧广电应用场景、深化5G网络应用、推动京津冀节目共享,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有力的广电支撑;吉林省集安市整合有线电视服务网点资源,新设1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心、15个乡镇(街道)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站(所)、139个行政村代办点,构建30分钟服务圈,使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江西省大余县一手抓基础,打造“广电惠民”示范点引领工程,一手抓特色,创新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努力打造 “大余样板”。

各地将县级标准化建设与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及实施广电惠民服务提升行动结合,拓展智慧广电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不仅有助于完善基层服务网络,还能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通过统一服务规范、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技术支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公共服务从“保基本”向“高质量”迈进。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杨洋提交了加快推进听障群体无障碍化建设的提案,提案建议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推广可关闭字幕技术以提升信息无障碍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

2025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聚焦加强无障碍广电视听节目供给、满足残疾人基本收视需求、发展智慧广电扶残助残服务、持续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服务、开展残疾人文化宣传活动等5个方面,着力推进广电视听无障碍环境建设,助力残疾人共享美好精神文化生活。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通过手语翻译与口述影像,为听障和视障群体提供了完整的节目信息。此外,“光明影院”公益项目自2022年9月22日开始,依托中国广电公益专区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已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惠及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 通过提供无障碍的广电视听服务,让视听障碍群体“听见画面、看见声音”,从而有效消除信息障碍,确保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文化成果。

四、服务银发需求,“适老化”创新提升生活质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适老化”服务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课题。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国老龄协会连续多年联合开展全国敬老养老助老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暨展播活动,评选出一批主题突出、社会效应显著、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作品,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各地广电机构也积极探索“媒体+养老”融合模式。例如,安徽老年广播自2023年开播以来,精准锁定“银发”群体,在全国范围内挂牌成立200多家“相伴社区服务中心”;我国第一家老年专业媒体湖南爱晚频道创新开展“快乐社区365”产业项目,深耕社区场景,沉淀人群已经达到了500多万;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推出全国首个乐龄陪伴式媒体服务平台《老开心啦》,面向50岁及以上群体打造“银龄话题”脱口秀,构建精品银发内容。

从“内容创新”到“服务下沉”,通过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延伸,探索出“适老化”服务的多元路径,为银发经济注入新动能。这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延伸,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当前,广电行业正以政策护航、技术赋能、服务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社会治理更具温度。全行业将坚持广电为民惠民便民,兼顾“保基本”与“促升级”,不断探索优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政策,全力打造高品质、优供给、强效能的新型广电服务体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赋能民生保障

发布时间:2025-03-12 08:48:48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朗读

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赋能民生保障, 国家广电智库策划推出【两会观察】系列文章,今天刊发《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赋能民生保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广播电视作为覆盖广、触达深的文化传播载体,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抓手,在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兜底民生权益,特殊群体收视保障彰显政策温度广播电视是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和获取政策信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为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强化专项部署,全国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88个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有线电视收视服务,是广播电视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偏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的民心工程,构建了多层次、差异化的收视保障体系,有效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和照顾。青海于2024年11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政府购买特殊群体有线电视公共服务,为全国首例;江西省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特殊用户群体减免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政策的通知》,自2016年起,全省近1/3市、县党委、政府出台了贫困户收看有线电视享受优惠(补贴)政策,覆盖约12万余贫困户家庭;安徽省17个县(市、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特殊群体收视权益,受益群体约14.5万人(户)。这些实践不仅保障了基本文化权益,更通过精准施策传递了政策温度,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2025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再次提出要推动惠民服务提质升级,要求各地继续积极推动政府购买特殊群体有线电视服务政策落实。要在保障已有财政政策延续、防止“文化返贫”的基础上,争取有政策县的数量再增加80个以上,推动全国每个省(区、市)均有县级层面的覆盖,并力争多个省份出台全省性政策,确保特殊群体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广播电视服务。二、推动均等普惠,县级标准化试点夯实基层基础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普惠与便捷,不仅是新时代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2020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全国各省的98个市县先后开展第一批和第二批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各试点地区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在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本地内容供给、探索公共服务新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是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示范。河北省容城县开展“三项建设”,丰富智慧广电应用场景、深化5G网络应用、推动京津冀节目共享,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有力的广电支撑;吉林省集安市整合有线电视服务网点资源,新设1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心、15个乡镇(街道)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站(所)、139个行政村代办点,构建30分钟服务圈,使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江西省大余县一手抓基础,打造“广电惠民”示范点引领工程,一手抓特色,创新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努力打造 “大余样板”。各地将县级标准化建设与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及实施广电惠民服务提升行动结合,拓展智慧广电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不仅有助于完善基层服务网络,还能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通过统一服务规范、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技术支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公共服务从“保基本”向“高质量”迈进。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杨洋提交了加快推进听障群体无障碍化建设的提案,提案建议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推广可关闭字幕技术以提升信息无障碍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2025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聚焦加强无障碍广电视听节目供给、满足残疾人基本收视需求、发展智慧广电扶残助残服务、持续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服务、开展残疾人文化宣传活动等5个方面,着力推进广电视听无障碍环境建设,助力残疾人共享美好精神文化生活。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通过手语翻译与口述影像,为听障和视障群体提供了完整的节目信息。此外,“光明影院”公益项目自2022年9月22日开始,依托中国广电公益专区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已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惠及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好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 通过提供无障碍的广电视听服务,让视听障碍群体“听见画面、看见声音”,从而有效消除信息障碍,确保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文化成果。四、服务银发需求,“适老化”创新提升生活质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适老化”服务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课题。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国老龄协会连续多年联合开展全国敬老养老助老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暨展播活动,评选出一批主题突出、社会效应显著、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作品,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各地广电机构也积极探索“媒体+养老”融合模式。例如,安徽老年广播自2023年开播以来,精准锁定“银发”群体,在全国范围内挂牌成立200多家“相伴社区服务中心”;我国第一家老年专业媒体湖南爱晚频道创新开展“快乐社区365”产业项目,深耕社区场景,沉淀人群已经达到了500多万;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推出全国首个乐龄陪伴式媒体服务平台《老开心啦》,面向50岁及以上群体打造“银龄话题”脱口秀,构建精品银发内容。从“内容创新”到“服务下沉”,通过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延伸,探索出“适老化”服务的多元路径,为银发经济注入新动能。这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延伸,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当前,广电行业正以政策护航、技术赋能、服务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社会治理更具温度。全行业将坚持广电为民惠民便民,兼顾“保基本”与“促升级”,不断探索优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政策,全力打造高品质、优供给、强效能的新型广电服务体系。

国家广电智库策划推出【两会观察】系列文章,今天刊发《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赋能民生保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广播电视作为覆盖广、触达深的文化传播载体,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抓手,在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兜底民生权益,特殊群体收视保障彰显政策温度

广播电视是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和获取政策信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为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强化专项部署,全国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88个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有线电视收视服务,是广播电视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偏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的民心工程,构建了多层次、差异化的收视保障体系,有效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和照顾。青海于2024年11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政府购买特殊群体有线电视公共服务,为全国首例;江西省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特殊用户群体减免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政策的通知》,自2016年起,全省近1/3市、县党委、政府出台了贫困户收看有线电视享受优惠(补贴)政策,覆盖约12万余贫困户家庭;安徽省17个县(市、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特殊群体收视权益,受益群体约14.5万人(户)。这些实践不仅保障了基本文化权益,更通过精准施策传递了政策温度,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2025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再次提出要推动惠民服务提质升级,要求各地继续积极推动政府购买特殊群体有线电视服务政策落实。要在保障已有财政政策延续、防止“文化返贫”的基础上,争取有政策县的数量再增加80个以上,推动全国每个省(区、市)均有县级层面的覆盖,并力争多个省份出台全省性政策,确保特殊群体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广播电视服务。

二、推动均等普惠,县级标准化试点夯实基层基础

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普惠与便捷,不仅是新时代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2020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全国各省的98个市县先后开展第一批和第二批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各试点地区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在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本地内容供给、探索公共服务新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是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示范。河北省容城县开展“三项建设”,丰富智慧广电应用场景、深化5G网络应用、推动京津冀节目共享,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有力的广电支撑;吉林省集安市整合有线电视服务网点资源,新设1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心、15个乡镇(街道)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站(所)、139个行政村代办点,构建30分钟服务圈,使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江西省大余县一手抓基础,打造“广电惠民”示范点引领工程,一手抓特色,创新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努力打造 “大余样板”。

各地将县级标准化建设与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及实施广电惠民服务提升行动结合,拓展智慧广电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不仅有助于完善基层服务网络,还能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通过统一服务规范、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技术支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公共服务从“保基本”向“高质量”迈进。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杨洋提交了加快推进听障群体无障碍化建设的提案,提案建议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推广可关闭字幕技术以提升信息无障碍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

2025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聚焦加强无障碍广电视听节目供给、满足残疾人基本收视需求、发展智慧广电扶残助残服务、持续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服务、开展残疾人文化宣传活动等5个方面,着力推进广电视听无障碍环境建设,助力残疾人共享美好精神文化生活。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通过手语翻译与口述影像,为听障和视障群体提供了完整的节目信息。此外,“光明影院”公益项目自2022年9月22日开始,依托中国广电公益专区在全国32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已上线无障碍影片210部,惠及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 通过提供无障碍的广电视听服务,让视听障碍群体“听见画面、看见声音”,从而有效消除信息障碍,确保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文化成果。

四、服务银发需求,“适老化”创新提升生活质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适老化”服务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课题。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国老龄协会连续多年联合开展全国敬老养老助老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暨展播活动,评选出一批主题突出、社会效应显著、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作品,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各地广电机构也积极探索“媒体+养老”融合模式。例如,安徽老年广播自2023年开播以来,精准锁定“银发”群体,在全国范围内挂牌成立200多家“相伴社区服务中心”;我国第一家老年专业媒体湖南爱晚频道创新开展“快乐社区365”产业项目,深耕社区场景,沉淀人群已经达到了500多万;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推出全国首个乐龄陪伴式媒体服务平台《老开心啦》,面向50岁及以上群体打造“银龄话题”脱口秀,构建精品银发内容。

从“内容创新”到“服务下沉”,通过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延伸,探索出“适老化”服务的多元路径,为银发经济注入新动能。这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延伸,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当前,广电行业正以政策护航、技术赋能、服务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社会治理更具温度。全行业将坚持广电为民惠民便民,兼顾“保基本”与“促升级”,不断探索优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政策,全力打造高品质、优供给、强效能的新型广电服务体系。